摘要:从经济总量看,在国内GDP超万亿的城市中,高校数量越多的城市,其GDP的总量越靠前,如成都、广州、武汉等城市高校数量都超过50,不仅高校数量位列国内城市的前十,其GDP总量也位居全国前十强。
大学因城而兴,城市因校而盛。毫无疑问,创新驱动之下,城市与高校的关系已更加深入和紧密——
从经济总量看,在国内GDP超万亿的城市中,高校数量越多的城市,其GDP的总量越靠前,如成都、广州、武汉等城市高校数量都超过50,不仅高校数量位列国内城市的前十,其GDP总量也位居全国前十强。
从创新指数看,在“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排名中,位列前30强的成都、广州、深圳等城市,也无一例外都是高校聚集的地方。
透过两份榜单,可以看出,今天的高校之于城市,是人才荟萃的高地、驱动未来的引擎;今天的城市之于高校,则是兴学育人的沃土,学科实践的场域。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都选择把高校作为自己的创新“合伙人”,以校地合作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1
同频共振 创新成势
11月12日,一场城市与高校的创新对话,热力满满——“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科技成果对接四川大学专场活动在成都举行。如何让科技成果“走出象牙塔”,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成为本次活动的核心话题。
图据四川大学
一直以来,四川大学都是城市创新发展名副其实的“合伙人”——早在9年前,成都市就与四川大学签订《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 共建世界一流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促进四川大学科研、人才、学科优势与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加快校地协同创新。
以近五年的合作数据作为参考,成都与这位“合伙人”共推进产学研项目约7100项落地成都,在蓉孵化高科技企业约50家。这是什么概念?也就是说,接近4成的产学研项目都在“家门口”完成了转化。
无独有偶,这些有着川大“创新基因”的转化项目、企业都集中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型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领域,与成都已打造的亿级产业集群几乎如出一辙。由此可见,川大创新的DNA早已与这座城市产业创新血液相融相生。
在成都,创新“合伙人”不只有川大独一份。电子科技大学和成都高新区联合共建天府绛溪实验室,形成18项可转化产品,签约技术服务合同超5000万元;西南交通大学在成都为中国高铁领跑全球作贡献,世界首台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在蓉下线……深层次的背后原因,正是成都13个“双一流”建设学科提供的前沿科技支撑。
图据中新网
数据显示,成都市已与50余所高校院所开展合作,与23家国内知名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联合清华、北大等域外知名高校共建新型研发机构18家;推动清华、上交、中国科学院等域外高校院所孵化注册成果转化公司近400家。
与成都类似,高校资源富集的武汉、西安也分别以领先中西部的“双一流”建设学科数量,为城市提供涌动的创新活力。
图据武汉发布
破解高校科技成果墙内开花、墙外香难题,成都和川大携手用一个“圈”来破题——环川大知识经济圈。在这个“圈”里,成都与这位“伙伴”先后共建成都前沿医学中心、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四川)、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转化医学综合楼等多个重点项目。
恰如中央步行街是城市商业的重要标志,如今,高校与城市创新的深度关联也让环川大知识经济圈、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环重庆邮电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成为各自城市创新驱动的一张靓丽名片。
杭州的成功,则让我们看到城市寻找高校作为创新“合伙人”的又一原因——今年横空出世的“杭州六小龙”中,深度求索(DeepSeek)、云深处科技和群核科技3家企业的创始人都毕业于当地的浙江大学。
当大学之智与城市之需深度融合。不难发现,从高校走出来的创新成果、创新平台、创新企业,正与城市高质量发展脉搏同频共振。
2
近悦远来 共生共荣
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超过100万人的城市共有8座,分别是广州、郑州、武汉、成都、重庆、北京、南京、西安,其中6座城市位列2025年前三季度GDP十强城市榜单。
如果将目光投向研究生,目前,全国只有7座城市在学研究生数量在14万人以上,分别是北京、上海、南京、武汉、西安、广州和成都。其上榜今年前三季度GDP十强城市榜单的比例比前者更高。
得人才,得未来。高校,已经成为城市名副其实的“人才蓄水池”,而坐拥高校的城市,在人才招引中也会更加“从从容容,游刃有余”。
通过人才生态建设,加强人才政策支持,优化服务环境提升竞争力,推动区域人才协同发展……近年来,成都、西安、武汉等“新一线”城市,吸引本省超七成高校毕业生扎根发展,其中不少毕业生都来自城市落地的高校。
当毕业校友留在高校所在城市创业,对城市发展的推动力甚至会超出想象——在成都,全球票房突破150亿元、打造“成都造”现象级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饺子”就毕业于四川大学。电影的成功,推动成都动漫、游戏数字内容服务实现大幅增长,营业收入同比增长高达3.6倍;带动全市电影和广播电视节目发行、电影放映营业收入分别同比增长8.7倍、19.6%。
以人才为纽带,高校与城市正实现相互成就、共生共荣。
值得关注的是,高校为城市发展注入人才与创新活力的同时,城市也以资源与服务反哺高校。
例如,成都通过与四川大学共建四川大学博物馆、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及四川大学幼儿园等一系列务实举措,切实为高校解决后顾之忧。
在反哺高校的过程中,城市与高校的联系更加紧密,城市与市外高校的联动合作也变得更加紧密——
图据成都科技
成都与西北工业大学签署全面市校合作协议,联合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电信,共同签约共建北邮未来通信研究院(成都),苏州与南京大学共同推进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建设。
如今,杭州在拥有浙江大学、新设立西湖大学之后,又开始筹建钱塘大学,曾经是“大学洼地”的深圳在过去10多年来,几乎以1年1所高校的速度,不断刷新城市高校数量的纪录。城市与高校的共生共赢,正不断谱写出新的故事。
从实验室的尖端突破到生产线的技术革新,从校园里的莘莘学子到城市建设的生力军,高校与城市正相互滋养、彼此成就。
这种共生共荣的关系,不仅塑造着城市的创新气质和发展格局,也重新定义着大学的社会价值与时代使命。
来源:成都地铁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