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辑特朗普演讲翻车!BBC两大高管接连辞职,美英政坛吵翻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3 16:54 1

摘要:事情要从2024年10月说起,BBC王牌调查节目《全景》播出了一段涉及2021年1月6日美国国会山骚乱的内容。

2024年末,英国广播公司(BBC)的一则辞职公告炸翻了美英舆论场。

总干事蒂姆・戴维宣布离职,而这一切的导火索,竟是一档纪录片的剪辑操作。

作为全球知名的公共广播机构,BBC闹出这样的幺蛾子,着实让人意外。

事情要从2024年10月说起,BBC王牌调查节目《全景》播出了一段涉及2021年1月6日美国国会山骚乱的内容。

本来想通过这段历史事件做深度报道,但后来发现,节目里特朗普的演讲片段被动了手脚。

特朗普当年的演讲,原本是让支持者“为我们勇敢的参议员和众议员们加油”,结果被剪辑后,和另一段“拼死抵抗”的表述拼接在一起。

这波操作直接让特朗普看起来像是在煽动骚乱,误导性十足。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这样明显的拼接竟然通过了BBC的审核,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

这场争议的公开,源于一份备忘录的泄露。

BBC编辑标准委员会前独立顾问迈克尔・普雷斯科特,一直指责BBC对特朗普存在“系统性偏见”。

他的相关备忘录被《每日电讯报》曝光后,舆论瞬间沸腾。

首当其冲的是新闻主管黛博拉・特内斯,作为被普雷斯科特点名批评的编辑,她率先递交了辞呈。

紧接着,总干事蒂姆・戴维也宣布离职。

他在给员工的信里坦言,虽然不是唯一原因,但《全景》节目的争议确实促成了这个决定。

戴维在BBC待了20年,2020年还被鲍里斯・约翰逊政府任命为总干事,如今以这样的方式落幕,确实有些唏嘘。

争议爆发后,各方表态堪称精彩,特朗普在自己的“真相社交”平台上火力全开,骂离职的人是“不诚实的人”,直言他们想影响美国总统大选。

白宫新闻秘书卡罗琳・莱维特更直接,干脆给BBC扣上了“100%假新闻”“左翼宣传机器”的帽子。

英国政界这边则是冰火两重天,前首相鲍里斯・约翰逊要求戴维“坦白交代”,不然就该辞职。

改革运动领袖奈杰尔・法拉奇在节目里直言,BBC内部有巨大的文化问题,这是他们改变的最后机会。

而文化大臣丽莎・南迪和BBC主席萨米尔・沙阿则相对温和,既肯定了戴维的贡献,也强调了BBC作为国家机构的重要性。

按照计划,BBC会在周一就这段误导性视频道歉。

但一句道歉能挽回多少信任,怕是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剪辑门其实只是BBC众多麻烦中的一个,最近几年,这家老牌媒体的争议就没断过,中立性这块金字招牌早就摇摇欲坠了。

之前播出的加沙相关纪录片,就因为没披露主人公和哈马斯的关联,被骂违背客观公正。

还有BBC收入最高的主持人加里・莱因克尔,这位前足球运动员因为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了违反BBC中立原则的言论,最后只能辞职。

如此看来,普雷斯科特说的“系统性偏见”,并非空穴来风。

这些争议背后,暴露的是BBC内部管理和编辑标准的漏洞。

剪辑门里,明显的误导性内容没被审核出来,说明内容把关流程出了问题。

莱因克尔事件和加沙纪录片争议,又显示出BBC对“中立性”的执行很混乱,员工行为规范和监管根本没跟上。

和其他西方公共广播机构比起来,BBC的机制建设确实有短板。

比如美国的PBS、德国的ARD,在编辑监管上都有更完善的流程,很少出现这样密集的争议。

公信力这东西,建立起来难,毁掉却很容易。

接二连三的负面新闻,让BBC“客观中立”的形象大打折扣,不管是英国国内还是国际上,信任度都在持续下滑。

更要命的是,BBC还面临着资金上的大难题。

一直以来,他们的主要收入靠家庭用户缴纳的电视许可费。

但现在流媒体平台越来越火,大家都不爱看电视了,很多家庭开始拒绝交这笔费用。

收入少了,运营自然受影响,雪上加霜的是,2027年就要生效新的“皇家宪章”,BBC正和政府进行关键的资金谈判。

这份宪章每10年左右修订一次,直接决定BBC的运营准则和资金来源。

这次谈判的结果,将直接影响BBC未来的生存空间。

蒂姆・戴维在离职信里提到,当今社会日益两极分化,公共媒体想保持平衡越来越难。

确实,在这样的大环境下,BBC既要应对内部的机制问题,又要面对外部的资金压力和舆论质疑,转型难度可想而知。

法拉奇说这是BBC改变的最后机会,这话不假。

如果不能借着这次事件好好整改,完善编辑审核机制,重新校准立场,再加上资金模式不能及时调整,这家百年老店的未来,真的让人担忧。

公共媒体的核心价值就是公信力,BBC曾经是全球公共广播的标杆,如今却陷入这样的困境,着实让人惋惜。

不管是后续的道歉,还是未来的改革,关键都要看实际行动。

毕竟,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只有真正做到客观中立、专业严谨,才能重新赢回信任。

对于BBC来说,接下来的路不好走。

但对于全球所有公共媒体而言,BBC的经历也是一个重要的警示。

在媒体格局巨变、社会思潮多元的今天,唯有坚守专业底线,不断适应时代变化,才能在信任危机中成功突围。

来源:品茗阅法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