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后台有位妈妈留言:“昨晚辅导儿子写作业,他盯着‘3+2’愣了半小时,我把笔摔了,他吓得哭,我也蹲在地上哭。明明是亲生的,怎么就忍不住发火?”
你有哪些崩溃瞬间?辅导作业时的父母,都在经历“甜蜜的劫难”
后台有位妈妈留言:“昨晚辅导儿子写作业,他盯着‘3+2’愣了半小时,我把笔摔了,他吓得哭,我也蹲在地上哭。明明是亲生的,怎么就忍不住发火?”
评论区瞬间炸了锅,原来太多父母都在辅导作业的“战场”上溃不成军。那些藏在台灯下的崩溃,没有惊天动地,却戳中了无数人的软肋——谁能想到,曾经温柔耐心的自己,会因为一道算术题、一个错字,变成连自己都陌生的模样。
凌晨1点的数学题:“妈妈,你别吼了,我还是不会”
李姐的儿子上二年级,最头疼的是数学应用题。上周三晚上,一道“小明买铅笔”的题,从8点讲到11点。
“我指着题目念‘买3支送1支,买6支实际得几支’,他瞪着眼睛说‘6支’。我压着火,拿牙签摆给他看,摆了三遍,他还是说‘6支’。”李姐说,那一刻她突然觉得浑身的力气都被抽干了,把作业本摔在桌上:“你是猪吗?”
儿子吓得缩在椅子上,眼泪吧嗒吧嗒掉,小声说:“妈妈,你别吼了,我还是不会……”
李姐瞬间就后悔了。她蹲下来抱儿子,发现他的手在抖,自己的手也在抖。“我小时候数学也不好,我爸总骂我笨,我发誓绝不对孩子这样,结果还是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那晚她没睡,在客厅坐了一夜。凌晨1点,看到儿子书包里露出的一张画:歪歪扭扭的两个人,旁边写着“妈妈不生气”。她突然明白,孩子的“不会”不是故意的,只是大脑还没准备好,而她的崩溃,更像一场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被揉烂的作文本:“我写不出来,你打死我吧”
张哥的女儿上四年级,作文总写得像流水账。上周老师布置《我的妈妈》,女儿写了三行:“我妈妈很高,她喜欢骂我,她做饭不好吃。”
“我耐着性子说‘你想想妈妈带你去公园的样子’,她咬着笔杆发呆。我说‘就写妈妈给你织毛衣吧’,她突然把本子揉成一团:‘我不想写!你打死我吧!’”
张哥的火气“噌”地就上来了,扬手想打,却在看到女儿通红的眼睛时停住了。“她平时很乖,那天像只炸毛的小猫,我突然想起她上次发烧,我通宵抱着她喂水,怎么现在就容不下她写不好一篇作文?”
后来他翻女儿的日记,看到一句:“爸爸今天很凶,我怕他,也怕作文。”他才知道,孩子的抗拒里藏着恐惧——怕自己达不到期待,更怕那个温柔的爸爸变成“怪兽”。那晚他跟女儿道歉,说:“写不好没关系,咱们一起一句句凑。”女儿抱着他的脖子哭了,说:“爸爸,我其实想写你陪我放风筝,但我不会说。”
反复擦破的作业本:“妈妈,我的手疼”
王阿姨帮孙女辅导一年级作业,最崩溃的是写字。“‘人’字教了20遍,她总把撇写成竖弯钩。橡皮擦得作业本起毛,她的小手攥着笔,指节都发白了。”
有次王阿姨急了,握着她的手用力写,孙女突然喊:“疼!”她低头一看,孩子的手心被笔杆硌出了红印。“我小时候没读过多少书,总怕她输在起跑线上,可她才6岁,握笔的力气都没长够啊。”
那天晚上,孙女睡着后,王阿姨翻出自己年轻时的日记,里面写着“今天老师骂我笨,我再也不想上学了”。她突然心疼起孩子:我们总说“为你好”,却忘了自己也曾是那个在课堂上发抖的小孩。那些被放大的“错误”,不过是成长必须的磕绊,而父母的崩溃,更像一场对“完美”的执念。
其实,每个崩溃瞬间,都是爱的另一种模样
那位留言的妈妈后来发消息:“我买了个沙漏,告诉儿子‘我们每天只学20分钟,不会就明天再学’。昨天他算对了‘3+2’,抱着我跳了好高。”
你看,辅导作业的崩溃,从来不是不爱,而是太想爱,却找错了方式:
- 我们吼孩子“怎么这么笨”,其实是怕他将来被社会欺负;
- 我们逼孩子“必须写好”,其实是怕自己没尽到责任;
- 那些摔碎的笔、揉烂的本,藏着的是“我该怎么帮你”的焦虑。
但孩子需要的,或许不是一个永远不生气的父母,而是生气之后会回来抱抱他的人;不是一道题必须做对,而是“不会也没关系”的底气。
就像一位网友说的:“后来我接受了孩子可能要算错100遍‘3+2’,才突然发现,他第一次算对时,眼睛亮得像星星。”
你辅导作业时有过哪些崩溃瞬间?评论区聊聊那些“气到想爆炸,又瞬间心软”的时刻,或许我们会发现,原来大家都一样,在笨拙地爱着,也在慢慢学着原谅——原谅孩子的不完美,更原谅那个偶尔失控的自己。
来源:松林中欢快跳跃的松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