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direct Atom 4 小尾巴与 3.5 AMP 后级耳放“小棒” - TDS 无心快语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2 16:10 1

摘要:这是奥迪莱特 Audirect 品牌在 TDS Hearroom 正式出现的第九个、第十个产品。这篇主要是两个小体积前端的合集分享,写成了无心快语,都很有意思和玩头。

Audirect Atom 4 Portable USB-DAC & 3.5 AMP - TDS GLIMPSE

エーユーダイレクト Atom 4 ポータブル DAC 搭載アンプと 3.5 AMP - TDS グリンプス

TDS REVIEW 与 TDS 无心快语全部基于 TDS Studio 评分标准与内容说明 V202502 进行,可以在主流搜索引擎直接搜索。

本文所涉及型号在当时市场背景下的 KT MARK:

Audirect Atom 4: V (Excellent)

Audirect 3.5 AMP: V (Excellent)

这是奥迪莱特 Audirect 品牌在 TDS Hearroom 正式出现的第九个、第十个产品。这篇主要是两个小体积前端的合集分享,写成了无心快语,都很有意思和玩头。

Atom 4 我用了有好几个月了,这个形态其实一直以来都是挺适合嫌弃传统线形、条状小尾巴累赘的便携发烧友,我们之前也介绍过 Atom Mini 和 Atom 3,你可以把 Atom 4 当作这个形态目前的上限之一。这是一个双口俱全、插头类型、ESS9281 AC PRO 解码、双 RT6883C 运放、售价三百多的小尾巴。

铝合金的外壳一直是 Atom 系列的特点,非常圆润,而且底部也有曲面,在连接手机时摩擦桌面的部分较少,很稳定。双色可选,黑色相对低调一些,粉色则比较跳脱。日常使用发热比大多数尾巴要稍微热一点,但还是在可接受范围内。

数模和电源部分是分离设计的,双运放都是大电流型,开关芯片二级放大,所以即使只有单片 9281 PRO,它也是真平衡。标称输出电平为单端 2Vrms、平衡 4.2Vrms。输出功率单端 32Ω 126mW,平衡 137mW。到高阻负载会切换为电压驱动,依然有一定发挥空间。119dB 的信噪比,实测底噪也控制得不错。支持 768kHz / 32bit Wave PCM 和 DSD512 解码。空载功耗实测 500~580mW,属于相对耗电量较大的小型尾巴。

这段时间拿它搭配过的耳机、耳塞太多,不一一列举。大体上来说,Atom 4 是声音有厚度、不突出线条和亮度的。总体的三频分配比较均衡,但是中低频的厚度会稍微多一点。氛围表现不错,不会有很明显的晕染,但不缺东西。人声比较扎实、柔和,稍微有一点偏暖,大体准确。

高频能量不算多,平滑程度很高。它搭配很多耳塞都有些 Beam 2SE 的影子,但信息量和安定感会更好。

我们的建议是搭配一些偏冷或者觉得过于中性的耳塞,Atom 4 可以依靠足够的控制力来搞定。

搭配大多数的耳塞,它的表现都是不错的,尤其适合一些动圈耳塞和圈铁混合耳塞的搭配。三百多块,不是那么无趣的小型化选择,Atom 4 应该是首选。

而在 SIAS 上,Audirect 掏出了一款与过往的小尾巴产品截然不同的的东西,你可以把它当作“尾巴伴侣”或者是什么玩具。这就是 Audirect 第一台 3.5mm 单端便携后级耳放“小棒”。

我们在台式系统中常见到“后级放大器”这个概念,很多耳放是前后级分立设计或者直接后级独立出来。细想一下,小尾巴早期就有过给小尾巴串个独立耳放的先例,比如在知乎科学 HIFI 圈子里时兴过的魅族线 + A5 的搭配,再比如给蓝蜻蜓接独立耳放的玩法,这么一说是不是就明白了。在便携系统尤其是小尾巴领域,Audirect 之前就在 Beam 3 Pro 以及 Team 1 等多个产品上都尝试过成功的分立架构,Team 1 本来也有无法控制音量的 AUX in 可用(相当于当作后级来用)。所以单独做一个后级放大的产品出来对于 Audirect 其实并不算稀奇,只是真的给小尾巴搭配一个独立出来的后级这件事很少有先例罢了。

理论上,后级放大是相较于前级更多地起到“放大”的作用,但是对于小尾巴这种解码 + 放大集成度很高的系统来说,往往是不会在放大电路上下太多功夫,也有不少低价位小尾巴是直接采用低功耗 DAC 方案里集成内置的放大。对于这类设备来说,想要驱动一些大耳机,就会很有难度。那么“小棒”就可以理解为这个场景下可以发挥作用的东西。

回到“小棒”这个产品上来,这是一个通体铝合金,比过去大多数单端小尾巴都要明显大一圈的东西。依靠两节 AAA(七号)电池驱动,使用干电池理论播放续航可以来到 15h。表面非常简洁,只有一个开关拨杆和 3.5mm 单端的输入输出口。这个带有弧度的设计总让我想到我自己常用的 HA-P5,但实际质感还是相当不同的。

输入口位于侧面而输出口位于顶部,说实话这个捆绑起来确实不是特别方便。尽管“小棒”可以很顺利地插入到各种 DAC Pocket 类产品进行 MagSafe 磁吸,但走线是需要考虑的。机内线都是 6N OCC,实际上信号质量也很不错。如果手上没有高质量的对录线,那么官方搭配里那条编织过机线其实是可以考虑一并购买的。

我们这段使用了不同的电池,“小棒”对于不同电池的特性还是反映得比较清晰,虽然按照我们之前玩电池耳放的习惯来说,Eneloop 白色款可能是个不错的搭配,但最终还是选择了电池容量更高的 Eneloop Pro,毕竟还是想续航更久一点,省去频繁插拔电池的事儿。

由于所连接的“前级”、过机线和电池造成的音色变化都非常明显,我们这里其实很难给出一个完全 TDS REVIEW 形式的风格评价,只能说聊聊“小棒”的一些驱动特性。

首先是耳塞的搭配,“小棒”是比较适合一些动圈耳塞或以动圈为主的混合单元耳塞搭配的,听上去有着更好的密度和厚度,也能进一步打开空间表现。而部分易驱动、高灵敏度多单元耳塞则不必这么搭配。大部分头戴,至少能够驱动到比原先好不少的水平,这几天我们也尝试了乐园 2、天空之城、HE600 之类的平板头戴,在 Team 1 作为前级时,高增益低硬件音量下连接“小棒”,能够明显比高增益高硬件音量时的推动情况好不少。虽然不能跟合理的大型设备比,但也要比很多便携设备在空间感和中低频能量上更像样。需要指出的是,在“前级”的底噪本身不够干净的情况下,“小棒”也会放大底噪,使得声底不够黑。所以它算是个遇强则强、放大一切的状态。

那么我们的搭配建议其实是这样的:

对于 Audirect Atom 3 / 4 / Mini 的用户来说,“小棒”是个很有意思的玩具,但是你是否需要在线形/插头形态小尾巴上串这么一个东西,是需要结合自己的需求考虑的。我更建议手持 Atom 4 的用户进行搭配。

对于 Beam 3 Plus / TEAM 1 的用户来说,它们本身的功率对于大部分耳塞就足够,“小棒”对于 TEAM 1 可能更像是个给单端口“调味”的工具,而不是真的推力爆棚能直接推好高阻大耳了。如果你真的需要便携推低阻动圈或者一些灵敏度不过分低的平板耳机,可以考虑一下。

对于其他很多中低价位的第三方小尾巴来说,如果你真的觉得单端口驱动力不足(尤其是对于一些没有二级放大、二级放大没有设计成稳定大功率的尾巴)那么“小棒”至少从推力上可以解决不少入门阶段需要考虑的头戴耳机适应性问题,但是需要注意尾巴此时作为“前级”,底噪控制和素质本身足够。

因此,“小棒”的使用是需要结合你的实际使用场景来看的,在我这里它是很有意思的玩具。

来源:亦墨房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