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11日,华西希望小学的师生走进镇北堡镇昊苑村,开启了一堂特殊的“行走的思政课”。从村史馆到数字展厅,从治沙往事到产业新景,孩子们在脚步中读懂了一座村庄从“风沙口”到“绿富美”的奋斗历程。
11月11日,华西希望小学的师生走进镇北堡镇昊苑村,开启了一堂特殊的“行走的思政课”。从村史馆到数字展厅,从治沙往事到产业新景,孩子们在脚步中读懂了一座村庄从“风沙口”到“绿富美”的奋斗历程。
“大家看,这把铁锹,是当年村民治沙时用的。”村史馆里,讲解员指着一件斑驳的农具,声音沉稳。展柜中,一份泛黄的“治沙志愿书”格外引人注目,那是1995年,第一批从甘肃、山西等地迁来的移民,面对漫天黄沙写下的誓言。
“原来我们脚下的家园,是一锹一锹种出来的。”学生王佳馨说。那一刻,孩子们静默凝视,仿佛穿越时光,触摸到那段“一棵树、一桶水、一个信念”的拓荒岁月。
从寸草不生的荒滩到郁郁葱葱的绿洲,昊苑村的变迁,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经过二十多年持续造林治沙,这里成为贺兰山东麓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历史走向现实,迎面而来的是乡村振兴的生动现场——昊苑村数字大厅。四大展区系统展现了村庄的发展脉络:“红色引领”筑牢组织根基,“绿色发展”书写生态答卷,“银色高地”点亮光伏能源新篇章,“紫色名片”擦亮葡萄酒产业品牌。
“什么是‘紫色珍珠’?”讲解员问。
“葡萄!”孩子们异口同声。
一声声童真的回应,唤醒了村庄的骄傲。经过多年的产业转型,昊苑村以葡萄酒产业为核心,推动建成了志辉源石、美贺、贺兰亭、欣恒等21座不同类型的酒庄。葡萄从农产品变为文创品、旅游品、文化符号,成为昊苑村走向共富的“紫色名片”。
“我长大了也要回来,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学生马鑫宇在参观后感慨。在孩子们的目光里,这一串串晶莹的葡萄,不仅是丰收的果实,更是时代奋斗的印证。
从村史馆到数字大厅,从生态治理到产业振兴,这堂“行走的思政课”,让课堂延伸至田野,让思想扎根于大地。孩子们用心聆听、用眼观察、用脚感受,在行走中体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智慧,也在感悟中汲取“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精神力量。
昊苑村正以生态文明的底色、乡村振兴的路径、教育融合的实践,成为新时代思政教育的“活教材”。昊苑村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以生态文明为课堂,以乡村振兴为教材,以新时代的精神实践为内核,让更多的少年在行走中学思践悟,让建设家乡、守护绿色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监制:李慧聪
审核:冯芳
文稿:孙蕊
制作:杨明明(实习)
你可能还关注
本文来自【西夏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