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红军城作为当前俄乌冲突的焦点战场,却出现了战争史上从未出现过的一幕。美国智库表示,很多俄罗斯电报频道的消息表明,在红军城战场上没有刻板印象里那些“火焰吞噬”以及“炮火轰炸”的场面,整个红军城中几乎听不到开枪交火的声音。要知道,即便是加沙冲突,也是枪声四起,而这
现代战争史上从未出现过的一幕,正在红军城中上演,城内俄乌两军厮杀:却几乎无人开枪射击。
红军城位于顿涅茨克与卢甘斯克之间,是乌克兰东部战线的战略要地。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该地始终是乌军物资运输的重要枢纽。
如若俄军可以顺利占领红军城,不仅乌军通往顿涅茨克的补给线将被切断,而且还能为俄军进一步推进到第聂伯罗彼得洛夫斯克创造极佳的条件。
总之,倘若俄军若能攻下红军城,俄军将有可能迎来决定性的胜利。
红军城作为当前俄乌冲突的焦点战场,却出现了战争史上从未出现过的一幕。美国智库表示,很多俄罗斯电报频道的消息表明,在红军城战场上没有刻板印象里那些“火焰吞噬”以及“炮火轰炸”的场面,整个红军城中几乎听不到开枪交火的声音。要知道,即便是加沙冲突,也是枪声四起,而这里数万大军对峙,却呈现出诡异的安静。
但这种安静并非是双方在消极待战,恰恰相反的是,双方在市内的厮杀,实际上极为惨烈血腥,但不是通过枪支、刀剑这些单兵武器实现的,而是借助无人机与精确制导弹药。
红军城的这场巷战,与美军在阿富汗以及伊拉克的“治安战”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俄军目前以3到5人为一个战术小组,对红军城内部进行渗透。他们的渗透目的并不是与城内的乌军进行正面搏杀,是为俄军后方的无人机、火炮等远程打击装备提供坐标,进而实现无接触杀伤。
这种无声的作战,考验的是俄乌两军的耐心。双方都在等对方先露出破绽,以寻求最佳的进攻时机。而在这个过程中,无人机可以帮助双方更好地了解对方的军事部署,以此来给予对方沉重的打击。
这种静默式的战场也从侧面反映出现代战争的特点,即不再局限于大规模的正面交锋,而是更加关注于小规模的渗透、侦察以及精准打击。真正的展示了什么叫“被发现=被消灭”。
在没有明确前线、后方区分,没有明确交火线,不知死神何时降临的新式战场上,双方士兵的神经都在紧绷,可想而知压力之大。
可以这么说,双方打到这个阶段,士兵早已不是战场的主角。对于俄罗斯与乌克兰这两个每年都能生产200万架无人机的国家来说,无人机才是目前战场的绝对主力。
在目前的红军城战场上,传统步枪的作战效能已经被大幅度压缩。无人机和远程火炮主宰了战场,士兵已经很少有机会使用步枪近距离开火了。
红军城战场上出现“无人开枪”的现象,源于无人机技术对于传统作战模式的彻底颠覆,这种场景与传统的城市巷战形成鲜明对比。
双方士兵都隐藏在建筑物或是地下室内,不敢轻易开火,因为任何的枪声都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引来无人机的精准打击。甚至现在红军城战场上,俄乌双方连营级部队都难以集中。
举个例子,如果乌军在排、连级别集结,那么他们很有可能会被俄军的FAB滑翔制导炸弹轰炸。
值得一提的是,由俄军苏-34战斗轰炸机所携带的FAB滑翔制导炸弹,对乌军小据点的清除,有着明显优势。
从红军城的这场“静默战斗”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现代战争的战术演变。热成像无人机以及四旋翼无人机等诸多先进装备的应用,让战场环境变得更为透明。双方都可以更为精准地了解与掌握对方的位置及动向,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此外,城市的复杂环境,也为这种小规模、高机动性的战术提供环境支持,错综复杂的街道及建筑,也为渗透与隐藏提供了强有力的掩护。
随着战争形态向智能化与信息化的演进,一种全新的“域型战场结构”逐步显现。这种“战场结构”涵盖战略域与作战域两大类。战略域是指战争中与军事手段紧密配合的政治、外交、经济、科技以及文化等领域。作战域则是指敌对双方作战力量直接对抗的域。
而未来战争将是一种在核威慑条件下的信息智能作战,无人装备将成为战场的主角。传统的战术突击以及重兵集团编组模式已不适应现代战场的需求,小型化、模块化以及多元化成为当前部队编成的发展方向。
而战争的进程与结果也不再单一取决于某一作战域的作战能力,而是取决于不同作战域行动的相互支撑与整体联动。总之,红军城的作战经验正引起世界各国军队的关注,这场由无人机主导的作战模式,可能会对各国未来军事建设方向产生一定的影响。
来源:星辰战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