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今年双十一没动静?快递员:暗地里火爆到连夜送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3 15:21 1

摘要:最近不少人都在念叨:今年双十一咋没啥动静?打开手机没看到铺天盖地的广告,朋友圈没人晒购物清单,连小区楼下都没见往年堆成山的快递。可快递员师傅却忙得脚不沾地,凌晨还在小区送货,直言“看着冷清,实则爆单,比去年还忙”。

今年双十一看着冷清?快递员连夜送:单量涨14%,只是不吆喝了

最近不少人都在念叨:今年双十一咋没啥动静?打开手机没看到铺天盖地的广告,朋友圈没人晒购物清单,连小区楼下都没见往年堆成山的快递。可快递员师傅却忙得脚不沾地,凌晨还在小区送货,直言“看着冷清,实则爆单,比去年还忙”。

这到底是咋回事?为啥我们感觉不到热闹,快递员却忙到连夜转?今天就用大白话把这事讲透,不是双十一不火了,而是玩法、消费习惯和物流效率都变了,“冷清”只是假象,背后的火爆藏在细节里。

先给大家上组实在数据,用事实说话:第三方统计显示,2025年双十一全网电商累计销售总额16950亿元,比去年增长14.2%。可能有人觉得“没听到战报啊”,这就是第一个关键变化——平台不“吆喝”了,不代表销量没涨。

往年双十一,各大平台隔几分钟就晒一次成交额,“1小时破千亿”“品牌破亿名单”刷满屏幕,营销造势搞得轰轰烈烈。但今年所有平台都特别低调,首页设计简洁,没有实时战报,甚至很少提“狂欢”“秒杀”这类词,最多在活动结束后说句“整体平稳增长”。

不是平台卖得不好,而是大家对“数字狂欢”没那么感冒了。前几年频繁出现的“先涨价后降价”“复杂满减套路”,让消费者慢慢失去了信任,平台也意识到,与其花精力造势,不如把功夫下在“真优惠”和“好体验”上。今年不管是天猫、京东还是抖音,都主打“官方直降”“一件立减”,没有跨店满减、叠券这些烧脑操作,消费者不用熬夜算优惠,买东西更省心,自然也就少了很多讨论度。

而且现在促销早就不是双十一的专属了,618、双十二、品牌月度上新,加上直播间天天有折扣,“天天都是大促”成了常态。消费者不用再憋着等到双十一囤货,有需求就直接买,分散了购物集中性,表面上看双十一没那么热闹,实则销量被分摊到了全年,总盘子反而没少涨。

再说说消费端的变化,大家买东西越来越理性,“不晒单、不跟风”成了主流,这也让双十一显得“冷清”。

往年双十一,年轻人熬夜蹲零点下单,买完就晒购物车,社交平台全是“薅羊毛”攻略。但今年不一样了,“非必要不消费”成了共识,大家更看重实用性,不盲目囤货、不买溢价商品。数据显示,今年双十一日用品、生鲜、母婴等刚需品类销量占比超60%,而服装、美妆等非刚需品类销量增速放缓,尤其是高端产品,大家更愿意“按需少量买”,而不是一次性囤一堆。

还有个明显变化,年轻人开始追求“极简消费”,小红书上“拒绝为促销噱头买单”的小组都超过150万人了。大家不再为了凑满减买不需要的东西,也不迷信“双十一必买清单”,买东西先想“是不是真的要用”,这种理性消费让往年的“狂欢氛围”淡了很多,但消费质量反而提高了——每一笔订单都是真实需求,没有冲动消费的浪费。

另外,消费渠道也更分散了。以前大家都扎堆在天猫、京东,现在抖音、快手的直播带货,美团、淘宝的即时零售,都分流了不少流量。比如有人晚上做饭缺调料,打开美团闪购半小时就送到,不用等到双十一囤货;有人刷抖音看到喜欢的衣服,主播直接报底价,当下就下单,不用等大促。渠道多了,流量散了,单个平台的“热闹劲”自然就弱了,但整体消费需求并没减少。

最关键的原因,还是物流效率升级了,“爆单不爆仓”,快递员忙在“暗处”,我们自然没感觉。

往年双十一之所以让人觉得“火爆”,很大程度是因为快递堆成山,小区门口搭临时帐篷,快递员忙得焦头烂额,甚至出现“爆仓”“十天半个月收不到货”的情况。但今年完全不一样,智能分拣、AI路由系统、无人车这些技术都用上了,物流效率提升太多,包裹周转快,自然看不到“堆积如山”的景象。

韵达的枢纽中心现在全是自动化设备,摄像识别、重力传感器加上AI路由优化,干线运输时效提升了25%,车辆周转率提高30%;京东物流更厉害,全球超500个仓都用了机器人,全链条自动化覆盖率超95%,95%的自营订单24小时内就能送到。简单说,以前要堆几天的包裹,现在当天就能分拣完、送出去,表面上看不到堆积,实则快递员一直在不停送货,只是节奏更快了。

我跟小区快递员张师傅聊了聊,他说:“今年比去年忙多了,每天送的件比去年多20%,凌晨两三点还在送小区最后几栋楼。主要是件来得太集中,而且要求送得快,以前一天送两趟就行,现在得送四趟,根本停不下来。”

除了分拣快,配送模式也变了。很多平台都推出了“预售极速达”,10月中下旬付定金的订单,双十一当天一早就送到家了;还有产地直发,比如大闸蟹、水果这些生鲜,从产地直接用冷链物流发过来,京东甚至用了无人机、无人车保障时效,出货量比去年翻了三倍。包裹不用在仓库积压,直接从产地或就近的仓送到消费者手里,我们看不到中转仓的忙碌,只看到快递员上门,自然觉得“没那么火爆”。

还有个绿色物流的变化,也让双十一显得更“低调”。今年很多快递都用了电子面单、循环箱,菜鸟的电子面单每个包裹能节约4张纸,京东的碳管理平台服务了超1000个品牌,累计减排超464吨。小区驿站里都设了快递包装回收箱,江苏东海房山镇的驿站负责人说,双十一期间纸箱回收量比平时提升50%以上,近一半能二次寄件。没有了大量一次性包装的堆积,视觉上的“热闹感”少了,但环保又高效,这才是更可持续的火爆。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销量涨了,快递员也忙,为啥我还是没感觉到双十一的氛围?其实核心是“狂欢感”被“实用感”取代了,双十一从“年度营销盛宴”变成了“理性购物节点”。

以前的双十一,靠的是制造焦虑、诱导冲动消费,用复杂规则和限时秒杀让大家觉得“不买就亏了”;现在的双十一,更像是“优质商品的集中打折日”,没有套路,没有造势,只有真优惠和快配送,满足的是大家的真实需求。这种变化看似让双十一“冷清”了,实则是行业的进步——不再靠噱头吸引流量,而是靠品质和服务留住消费者。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即时零售的崛起也让双十一“隐形”了。美团闪购、淘宝闪购这些平台,能实现“分钟级履约”,大家缺什么随时买,不用等到双十一囤货。比如家里的洗衣液用完了,打开APP半小时就送到,既不用凑单,也不用等快递,这种“即时满足”让双十一的“集中囤货”需求减少,自然也就没那么多关于“囤货”的讨论。但即时零售的订单也算在双十一销量里,这部分“隐形订单”越来越多,也让整体销量保持增长。

总结一下,今年双十一的“冷清”,其实是三重变化叠加的结果:平台不搞数字狂欢,不吆喝了;消费者更理性,不跟风晒单了;物流更高效,包裹不堆积了。但销量实实在在增长了14.2%,快递员忙到连夜送,这才是真实的双十一——褪去了营销的泡沫,回归了消费的本质。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这种“冷清”其实是好事。不用熬夜算优惠,不用为了凑单买不需要的东西,不用等半个月收快递,花更少的钱、更少的时间,买到需要的东西,这不就是双十一该有的样子吗?

未来的双十一,可能会越来越“冷清”——没有铺天盖地的广告,没有实时滚动的战报,没有冲动消费的狂欢。但它会越来越“实用”——更简单的优惠规则,更快的物流配送,更贴合真实需求的商品。这种“低调的火爆”,才是行业成熟的表现,也是对消费者最实在的回馈。

如果你今年双十一没跟风买太多东西,不用觉得“落伍”,理性消费本来就是最聪明的选择;如果收到了快速送达的包裹,不妨给快递员说声辛苦了,他们在“暗处”的忙碌,才撑起了这份“低调的火爆”。

双十一的本质,从来都不是“买得越多越好”,而是“买得对、买得值”。今年的“冷清”,恰恰是双十一回归本质的开始,未来只会更省心、更实用、更贴近我们的生活。你今年双十一买了啥?是不是也觉得没那么热闹,但收货很快?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感受!

来源:聪明克劳德6J7j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