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学校班级紧急停课!手足口病秋季高峰杀到,家长千万警惕这3个信号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3 16:19 1

摘要:多地学校班级紧急停课!手足口病秋季高峰杀到,家长千万警惕这3个信号

浙江某学校多个班级紧急停课10天的通知,这两天正在家长群里刷屏。不是流感,不是新冠,而是每年让无数家长揪心的手足口病——这个被很多人当成“儿童小感冒”的传染病,正踩着秋冬季的降温,悄悄进入一年中第二个高发期。国家疾控中心监测数据显示,我国手足口病每年有两个高峰:5-7月的春夏季高峰刚过,10-11月的秋季小高峰已准时“报到”。

更让人警惕的是,它专门盯着5岁以下的孩子,初期症状和普通感冒几乎分不清,但少数重症病例可能在短短几天内进展为脑炎、肺水肿,甚至导致死亡。当你还在纠结“孩子只是有点发烧”时,危险可能已经离得很近。

一、停课不是“小题大做”:手足口病的“温柔陷阱”

很多家长看到“停课10天”会觉得夸张:“不就是长几个疹子吗?过几天就好了。”但真实情况是,手足口病的传染性远超普通感冒。它由20多种肠道病毒引起,其中EV71型病毒是导致重症和死亡的“主力”,而柯萨奇A16型等病毒则更易引发聚集性疫情。托幼机构、学校这类孩子密集的场所,一旦出现病例,病毒能通过玩具、餐具、门把手甚至空气飞沫快速传播——一个孩子患病,整个班级“中招”的案例每年都在发生。

浙江这次停课的学校,正是因为短时间内出现多例病例,为避免疫情扩散才采取的紧急措施。别小看这种“暂停”,它能切断病毒在集体环境中的传播链。要知道,手足口病患者在发病前1-2天就有传染性,症状消失后仍可能排毒数周,这意味着“孩子不发烧了就可以返校”的想法,本身就是个巨大的漏洞。

二、从“感冒”到“致命”:被忽略的重症信号

“发烧、喉咙痛、精神有点差”——这是手足口病初期最典型的表现,和普通感冒几乎没区别。但家长必须知道:正是这种“相似性”,让很多重症风险被白白放过。

手足口病的“狡猾”之处在于,大部分孩子确实是轻症:发热38℃以上,手、足、口、臀部出现红色小疱疹(口腔疱疹可能破溃成溃疡,导致孩子拒食哭闹),7天左右就能自愈,皮疹一周消退,预后良好。但少数孩子会遭遇“凶险版本”:感染EV71型病毒后,病毒可能突破肠道屏障,入侵神经系统或循环系统,表现为持续高热(超过39℃且退烧药难退)、精神萎靡(叫不醒、烦躁不安)、呕吐(尤其是喷射性呕吐)、肢体抖动(像“惊跳”一样)、呼吸加快等。这些症状往往是重症的预警,从出现到危及生命可能只有3-5天,一旦延误,死亡率极高。

去年某儿童医院接诊过一个案例:2岁男孩发烧2天,家长以为是“感冒”,直到孩子出现肢体抖动才送医,此时已发展为脑干脑炎,虽全力抢救保住性命,但留下了终身神经系统后遗症。医生后来叹气:“如果早一天发现持续高热不退、精神差,结果可能完全不同。”

三、三个传播途径,九个家庭防护漏洞:为什么你家孩子总“中招”?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堪称“无孔不入”,这也是它在托幼机构、学校容易爆发的原因。密切接触传播是最主要的:孩子玩过的玩具、摸过的门把手,只要沾了患者的唾液、疱疹液、粪便,其他孩子碰到后再吃手、揉眼睛,就可能被感染;呼吸道传播也不容忽视,患者咳嗽、打喷嚏时,病毒会随着飞沫飘到空气中,健康孩子吸入就可能“中招”;甚至吃了被病毒污染的食物、喝了不干净的水,也可能通过消化道感染。

但比传播途径更可怕的,是家长日常防护中的“想当然”。我们在社区调研时发现,90%的家庭都存在这些漏洞:

洗手“走过场”:用清水冲1秒就完事,或只洗手心不洗指缝、手腕——正确的做法是用肥皂或洗手液,搓揉至少20秒(唱两遍“生日快乐歌”的时间),尤其在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接触孩子前;

玩具消毒“做表面功夫”:只擦玩具表面,忽略缝隙和死角(比如积木孔洞、毛绒玩具纤维)——病毒能在物体表面存活数小时甚至数天,必须用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按说明书稀释)浸泡或擦拭,作用30分钟后再用清水冲洗;

“带病上学”怕耽误课:孩子刚退烧、疹子没退就送幼儿园——此时病毒仍在排毒,可能传染给同学;

孩子咬玩具不干预:觉得“小孩子都这样”,却不知玩具上的病毒会通过口腔进入体内;

扎堆去密闭场所:周末带孩子去早教班、游乐场,人多空气差,病毒浓度高;

餐具混用:一家人共用碗筷、水杯,忽略“分餐制”;

晾晒不彻底:孩子的衣物、被褥只晒1小时就收——阳光直射至少需要4小时才能有效杀病毒;

家长自己不注意防护:从外面回来不换衣服就抱孩子,手机、钥匙没消毒就给孩子玩;

忽视“隐性感染者”:有些孩子感染后不发病(隐性感染),但同样能传播病毒,所以避免接触任何“疑似生病”的孩子,包括无症状的玩伴。手足口病

四、EV71疫苗到底要不要打?医生:这是唯一能防重症的“保命针”

“手足口病没特效药,预防是唯一办法”——这句话医生说了无数遍,但很多家长仍在纠结:“EV71疫苗到底要不要打?”

答案很明确:能打尽打,尤其是6月龄-5岁的孩子。EV71疫苗是目前唯一针对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防护盾”。虽然它不能预防所有肠道病毒(比如柯萨奇A16型),但能覆盖导致重症和死亡的“元凶”——EV71型病毒。临床数据显示,接种EV71疫苗后,对EV71相关手足口病的保护率超过90%,对重症的保护率接近100%。

有些家长担心“疫苗有副作用”,但事实上,EV71疫苗的安全性和其他儿童疫苗类似,常见反应是接种部位轻微红肿、低热,一般1-2天自行缓解。反倒是“不接种”的风险更高:5岁以下孩子免疫系统尚未成熟,一旦感染EV71病毒,发展为重症的概率是大龄儿童的10倍以上。去年某省疾控中心统计,未接种EV71疫苗的手足口病患儿中,重症比例是接种者的23倍。

记住:疫苗是预防重症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别等孩子“中招”了才后悔——有些遗憾,一辈子都弥补不了。

五、学校消毒,家庭防护,缺一不可:构建手足口病“防火墙”

手足口病的防控,从来不是“学校的事”或“家庭的事”,而是需要双方同步行动,构建“双重防护网”。

托幼机构和学校必须做到这几点

严格晨午检:每天检查孩子有无发热、皮疹,发现疑似病例立刻让家长接回家,症状完全消失后7天才能返校;

环境消毒“无死角”:玩具、餐具、门把手、地面每天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或浸泡,教室每天通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病例管理不隐瞒:发现聚集性病例(同一班级3天内出现2例及以上),必须第一时间报告疾控部门,及时采取停课等措施,避免疫情扩散。

家庭防护要牢记“七字诀”

“避”:避免接触手足口病患儿,少带孩子去人多、通风差的场所;

“洗”:勤洗手,用肥皂+流动水,搓揉20秒以上;

“晒”:孩子的衣物、被褥、玩具经常暴晒(至少4小时);

“消”:餐具、奶瓶每天煮沸消毒,玩具用含氯消毒剂擦拭;

“通”:家里每天通风3次,每次30分钟,降低病毒浓度;

“观”:密切观察孩子状态,一旦出现持续高热、精神差、呕吐等,立刻就医;

“种”:及时给6月龄-5岁孩子接种EV71疫苗,别拖延。

最后想说:

手足口病确实常见,但它不该被当成“小感冒”;停课10天确实麻烦,但这是保护孩子的必要措施。与其等疫情来了恐慌,不如现在就做好防护:记住重症信号,补上防护漏洞,带孩子打上EV71疫苗。

秋冬季降温,病毒活跃,但只要学校严格防控,家长细心照护,我们就能给孩子撑起一把“安全伞”。毕竟,每个孩子的健康,都容不得半点侥幸。

来源:盛大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