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流高发季!医生力推3个防护招,平安过冬不发烧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3 16:50 1

摘要:上周带娃去社区医院查微量元素,一进门就被儿科诊室的阵仗吓到——走廊里摆满临时输液床,家长们抱着裹得严严实实的孩子,咳嗽声、哭闹声此起彼伏。儿科张医生刚送走一个甲流患儿,就跟候诊的我们念叨:“这波甲流来势凶,很多人防护只做表面功夫,记住3个实打实的招,大人孩子都

上周带娃去社区医院查微量元素,一进门就被儿科诊室的阵仗吓到——走廊里摆满临时输液床,家长们抱着裹得严严实实的孩子,咳嗽声、哭闹声此起彼伏。儿科张医生刚送走一个甲流患儿,就跟候诊的我们念叨:“这波甲流来势凶,很多人防护只做表面功夫,记住3个实打实的招,大人孩子都能少中招!”

后来我特意留了半小时,跟张医生聊透了细节,还结合身边3个真实中招案例,发现这3个防护招真不是空喊口号,每个都有具体操作、有科学依据,避开了大家常踩的“无效防护”坑,照着做就能大大降低感染概率。

第一招:口罩“戴对才管用”,4个细节别偷懒

小区宝妈晓琳最近中招甲流,躺了4天没缓过来,她纳闷:“我每天通勤都戴口罩,怎么还被传染了?” 后来一聊才知道,她戴口罩总露着半只鼻子,下班回家把口罩随手扔在玄关桌上,第二天捡起来接着戴,有时候甚至戴一整天不换。

张医生说,甲流主要靠飞沫和近距离接触传播,口罩是第一道防线,但“瞎戴不如不戴”:

• 必须全程遮住口鼻,鼻梁条按紧贴在脸上,别留缝隙——不然病毒会顺着缝隙飘进呼吸道,等于没防护;

• 口罩最多戴4小时,尤其是通勤、逛超市、去医院这些人群密集场景,潮湿的口罩防护力会大幅下降,包里一定要备2个备用;

• 摘口罩时只捏耳挂,别碰外侧(污染面),取下后立刻用洗手液洗手,别往包里塞、桌上放;

• 优先选医用外科口罩或一次性医用口罩,棉布口罩、卡通印花口罩孔隙大,根本挡不住飞沫里的病毒。

我同事阿凯就做得特别到位:他每天通勤戴口罩,地铁里绝不摘下来喝水、说话,包里常备3个备用口罩,到公司、回家后各换一次,摘口罩前必洗手。这波甲流高发,他们办公室一半人都中招了,他却安然无恙。

张医生补充:“医用外科口罩对甲流病毒的阻隔率能达到90%以上,只要规范佩戴,能挡住大部分飞沫传播,这是经过临床验证的。”

第二招:清洁“抓准污染点”,不止洗手,这3处必消毒

表姐家6岁的儿子上周确诊甲流,追根溯源才发现:周末带他去游乐场玩,孩子摸了滑梯、秋千后没洗手,就直接拿零食吃;回家后又抱着手机刷了半小时视频,睡前才随便洗了洗手。

张医生强调,甲流病毒能在物体表面存活4-6小时,光滑表面(比如手机、电梯按钮)甚至能活更久,清洁不能只盯着“饭前便后洗手”:

• 洗手必须用“流动水+肥皂/洗手液”,搓洗时间不少于20秒(大概唱2遍《生日快乐》),别用盆装水洗手,也别只冲一下就完事;

• 高频接触的“隐形污染源”必消毒:手机、钥匙、门把手、电梯按钮,每天用75%酒精棉片擦1-2次,尤其是从外面回家后,先擦这些再摸脸、拿东西;

• 孩子玩完公共设施(滑梯、玩具、健身器材)后,第一时间用免洗洗手液搓手,回家后再用流动水彻底洗一遍,别让孩子边玩边吃零食。

张医生还说:“很多人忽略了手机,我们每天摸手机几十上百次,上面的病毒数量可能比马桶圈还多,用酒精棉片擦是最直接有效的消毒方式,能快速杀死甲流病毒。”

第三招:增强抵抗力“不瞎补”,2个习惯比吃药管用

朋友老周一家最近都扛住了甲流,他说秘诀不是进补,而是坚持两个日常习惯:每天喝够温水、全家11点前睡觉。反观另一个朋友,总让孩子喝功能性饮料、吃保健品,却经常熬夜看动画,孩子这波也中招了。

张医生说,抵抗力才是抵御甲流的核心,不用盲目补,做好基础习惯就行:

• 保证充足睡眠:3-6岁孩子每天睡10-12小时,成人7-8小时,晚上11点前必须入睡——夜间是免疫细胞修复、增殖的黄金时段,睡眠不足会让免疫力下降30%,病毒更容易找上门;

• 多喝温水,少喝含糖饮料:每天成人喝够1500-2000ml温水,孩子按体重算(每公斤30-50ml),温水能促进新陈代谢,帮助身体排出病毒,而含糖饮料会降低免疫细胞活性;

• 饮食均衡不挑食: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果(橙子、西兰花、猕猴桃)和优质蛋白(鸡蛋、牛奶、瘦肉),不用刻意吃保健品,日常饮食够营养,免疫细胞才有“战斗力”。

张医生还提醒:“适当的户外活动也很重要,每天让孩子在户外晒1小时太阳、跑一跑,能促进维生素D合成,增强抵抗力,但要避开人群密集的地方。”

最后还有个关键提醒:如果出现发烧(体温超38.5℃)、肌肉酸痛、咽痛、咳嗽这些甲流症状,别硬扛,及时去医院就诊,遵医嘱用药(比如奥司他韦,发病48小时内服用效果最好),在家休息时戴口罩,避免传染给家人。

其实甲流并不可怕,只要做好“规范戴口罩、精准清洁、稳住抵抗力”这3件事,就能有效避开感染。张医生最后说:“防护的核心是‘到位’不是‘花哨’,把基础动作做扎实,大人孩子都能稳稳过冬,少遭罪、少跑医院。”

来源:老王爱唠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