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实话,我起初并不确信这事儿。一个助农主播,前一天还被夸赞,转眼就因为37.8元5斤的小米,被贴上了“骗子”的标签。数字的反差就摆在那,一个女孩声泪俱下的辩解,和评论区排山倒海的质疑,到底哪边才是真相?这不仅是她的风险,也是我们每个普通消费者,每次点击“购买”
说实话,我起初并不确信这事儿。一个助农主播,前一天还被夸赞,转眼就因为37.8元5斤的小米,被贴上了“骗子”的标签。数字的反差就摆在那,一个女孩声泪俱下的辩解,和评论区排山倒海的质疑,到底哪边才是真相?这不仅是她的风险,也是我们每个普通消费者,每次点击“购买”时都可能踩到的坑。
事情的轮廓很简单:主播李福贵帮老乡卖太行山小米,结果两个细节引爆了舆论。一是价格,37.8元5斤,有人拿出市场更低的价格对比,说她“心黑”;二是发货地,明明是河北的特产,包裹却从隔壁山西寄出,这被当成了“产地造假”的铁证。
一时间,所有的善意叙事都崩塌了。李福贵哭着解释,说刨去各种成本,自己几乎不赚钱。至于发货地,是为了集中到物流成本更低的山西仓库统一发货,给买家省点邮费。
作为编辑,每天都在处理类似的信息。第一反应往往是:这里面谁在说谎?但坐下来想了半天,还是决定先踩一脚刹车。因为问题的关键,或许根本不在于李福贵个人赚了多少。
一个更有意思的争论点浮现了:我们到底希望农产品值多少钱?
主流的声音很响亮——农产品就该便宜,助农更应该有“奉献精神”。这个思路的前提是,助农是一种近乎公益的行为,任何“超额”利润都是对消费者同情心的背叛。从这个角度看,发货地在山西,更像一个商业运作的信号,戳破了那个“淳朴农民”的滤镜,愤怒也就不难理解了。下次再遇到类似的事情,我们普通人能做些什么?
第二,比起动人的故事,优先选择那些敢于展示供应链、解释成本构成的主播。透明,永远是比眼泪更值钱的东西。
来源:博学的高山ADN8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