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人物 │ “牛”人马秀明:带领群众“犇”向“牛”日子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9 09:47 6

摘要:在西夏区兴泾镇西干村,有位“牛”人。他,既是科技兴农的“拓荒者”、群众致富的“带头人”,也是连任多届的银川市人大代表、西夏区政协委员;他,从事养殖事业18载,在平凡岗位上续写着不凡故事、创造着不凡业绩;他,先后获得“自治区劳动模范”“全区十佳养殖能手”“西夏区

在西夏区兴泾镇西干村,有位“牛”人。他,既是科技兴农的“拓荒者”、群众致富的“带头人”,也是连任多届的银川市人大代表、西夏区政协委员;他,从事养殖事业18载,在平凡岗位上续写着不凡故事、创造着不凡业绩;他,先后获得“自治区劳动模范”“全区十佳养殖能手”“西夏区科创菁英”等荣誉称号……他,就是银川市西夏区三鑫绿源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秀明。

提起马秀明,大家都由衷地竖起大拇指,夸他是养殖能手、优秀代表……

口说无凭,眼见为实。马秀明真有这么“牛”?5月15日一大早,笔者来到西干村,探寻答案。

清晨的西干村,宁静而祥和,三鑫绿源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牛舍里传来阵阵“哞哞”声。走进牛舍,55岁的马秀明穿着一件沾着草屑的工装,正在给牛喂饲料。他笑着说,最踏实的时刻,就是听牛群反刍时。

“我是1991年和家人从固原市泾源县移民至兴泾镇西干村的。刚搬来那会,不知到干点什么,经过再三考虑,我决定凭借在原固原市农业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先从做粮油、化肥等农资销售生意做起。”马秀明回忆道,由于对待顾客热情周到,从不以次充好,更不会缺斤少两,生意越做越顺,日子也有了起色。没想到,这一做尽做了30多年。

“2007年,政府鼓励移民养牛,那时候手头也有了一些积蓄,我就买了8头肉牛,养在自家院子里,边做生意边养牛。一年后,我发现养牛是个致富的好路子,便扩大了养殖规模。”马秀明继续回忆,到2012年,他家院子里已经有了20头肉牛。一心想把肉牛产业做大做强的他,认为庭院“单打独斗”的养殖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养殖需求,无法带来更高收益,便又一次大胆决定,和朋友合伙成立了银川市西夏区三鑫绿源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在政府支持下,建起了4座牛棚,引进了西门塔尔、安格斯等高端牛品种。“目前,合作社存栏肉牛600多头,出栏销售额达1350万元,可供分配的盈余超100万元。”马秀明介绍。

“要提高养牛经济效益,优良育种和科学养殖是关键。”一次偶然的培训,让马秀明深刻意识到了这一点。为此,他多方奔走、洽谈对接,积极与宁夏大学、宁夏农林科学院等高等院校合作,联合开展“稻草发酵处理技术”试验,使肉牛日增重提升8%,饲养成本下降15%。同时,成立宁夏协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为肉牛养殖提供科学技术服务,并给部分肉牛戴上电子耳标,实施科学养殖、健康养殖,提升肉牛品质。“当初我说要给牛戴电子耳标,乡亲们都说我瞎折腾!”马秀明指着一头西门塔尔牛笑着说,你别看这牛耳朵上的耳标小,里面包含的信息可多了。

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众相邻。作为市人大代表、区政协委员,马秀明在致富路上始终铭记肩负的责任。他坚持定期走访群众,全面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将群众期盼和呼声转化为人大议案和政协提案。翻开他的民情日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群众诉求:从道路硬化到饮水安全,从产业发展到文化建设……每一条议案、提案都饱含着他对群众的深厚情感和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群众的呼声就是我履职的哨声。”马秀明斩钉截铁地说,声音里带着西北汉子特有的爽朗。

为了让更多的群众走上养牛的致富路径,马秀明积极探索“合作社+基地+科技特派员+农户”发展模式,先后与100多户肉牛养殖户签定种草养畜合同,为入社农户年创收8250元。通过示范引领,间接带动周边150多户农户从事肉牛养殖,户均收入8.7万元。同时,以“合作社+残困户”形式,创建农村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解决农村贫困残疾人收入不稳定的问题,帮助现有农村贫困重度残疾人20人就业。西干村肉牛养殖户马某利便是其中受益者。他和妻子均身患残疾,日子过得比较清贫。这几年,在马秀明的帮扶下,日子有了很大的起色。“马理事特别好,他不但手把手教我养牛技术,还让我和妻子在合作社打零工……”马某利感激地说。

从8头牛起家的农民到千万产值合作社的掌舵人,马秀明一步一个脚印,带领群众走出了一条“牛”路子,创出了一片新天地,绘就了一幅新图景。

来源:清风漫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