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9日,走进银川市西夏区三鑫绿源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一排排整洁宽敞的牛舍映入眼帘,一头头体格健硕的肉牛正悠闲地吃着草料。在青贮饲料区,西夏区政协委员、西夏区三鑫绿源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秀明正戴着防菌手套,仔细检查当日调配的饲料配比,这位扎根养殖一线二十
5月9日,走进银川市西夏区三鑫绿源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一排排整洁宽敞的牛舍映入眼帘,一头头体格健硕的肉牛正悠闲地吃着草料。在青贮饲料区,西夏区政协委员、西夏区三鑫绿源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秀明正戴着防菌手套,仔细检查当日调配的饲料配比,这位扎根养殖一线二十余载的牛倌,用布满老茧的双手托起乡村振兴的希望。
今年,宁夏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马秀明荣获“宁夏劳动模范”称号,这份荣誉不仅是对他多年辛勤付出的肯定,更是激励他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继续奋勇前行的动力。
马秀明荣获“宁夏劳动模范”称号。
巧念“养牛经” 让乡亲共享发展红利
1991年底,马秀明一家响应国家号召,移民至西夏区兴泾镇。换了新环境,马秀明开始琢磨着干点什么,他开始走乡串户做起了贩卖粮油、化肥的生意。他能吃苦、不怕累,1999年,手里有了少许积蓄的他在兴泾镇开了一家粮油店,因为诚信经营,生意越做越顺,日子也渐渐有了起色。
2007年,政府鼓励移民养牛,马秀明在自家院子里开辟出牛舍,养了七八头牛。第一年试水后,马秀明发现,养牛确实是个致富的好路子。从七八头到二十头,家里的院子逐渐满足不了马秀明的养殖需求。2012年,一心想要把养牛产业做大做强的马秀明和朋友合伙,把一些不能种地的洼地平整后,建起了4座牛棚,成立了西夏区三鑫绿源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带着乡亲们一起抱团发展,共同富裕。
合作社成立后,他积极争取各级政策支持,先后承担宁夏、银川市、西夏区等产业扶贫引领、带动示范项目,逐步形成“合作社+基地+科技特派员+农户”的发展利益共同体。
马秀明为养殖户讲解分享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
数字是最好的证明。“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合作社年销售额突破1350万元,为社员创造人均8250元的增收。更可喜的是,在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下,周边150多户农户加入肉牛养殖行列,实现户均8.7万元的可观收入。”看着乡亲们日渐鼓起的钱袋子,马秀明笑着说,这才是我最骄傲的“牛”业绩。
“以前防疫都是单打独斗,现在有了专业团队,效率和质量都上去了。”2022年,为了更好地服务兴泾镇畜牧业,培养出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现代新型农民,马秀明通过努力学习顺利取得农民高级农艺师职称,并成立宁夏协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担任技术经理,聘用防疫员11人,承担起兴泾镇动物防疫、保健、疫情监测与饲养管理技术服务工作,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指导健康养殖,保障动物产品质量安全,为当地特色奶牛和肉牛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在牛舍里,总能看到马秀明手把手指导农户的身影;在培训课上,他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养殖经验。马秀明坦言,技术对产业发展至关重要,他要把自己学到的养殖技术、管理经验都传授给乡亲们,帮助大家一起把产业做好。
多年来,在他的带领下,村里的肉牛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条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村民实现了增收致富,日子越过越红火。他也凭借在推动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中的突出贡献,先后荣获银川市 “劳动模范”“科普带头人”,自治区 “十佳养殖能手”、自治区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民情日记本”里的履职担当
基层兽医站专业技术人员配备严重不足;养殖户反映当前饲料价格波动较大、导致养殖成本高;肉牛缺乏系统的品种改良规划和专业技术指导,改良效果不明显……成为西夏区政协委员后,马秀明总是带着一本“民情日记本”走村串户,将养殖户意见一条条记录下来,这本笔记本成为他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也见证着他的履职担当。
马秀明(前排左一)入户调研了解养殖户科学养殖技术掌握情况。
在一次走访调研时,一位种植户拉着马秀明的手说:“马委员,棚里的温度、湿度太难控制了,一年到头辛苦不说,收成还不稳定,真不知道该咋办。”这句话让马秀明心里特别难受。他开始频繁穿梭在兴泾镇的设施温棚间,详细记录每栋温棚存在的问题,与种植户们深入交流。
最终,在西夏区政协五届三次会议上,马秀明和其他委员联名提交《关于兴泾镇泾河村设施农业园区温棚智能化改造的提案》。他在提案中介绍,温棚种植一直是兴泾镇各村居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但目前设施温棚不同程度存在年久失修、棚体结构老化,缺乏自动化灌溉、温控等现代化设备等问题。建议相关部门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改造外遮阳、内遮阳保温、加热补温、通风降温等系统,配套高效节水、水肥一体化设备等。
该提案很快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从方案制定到项目施工,马秀明始终积极参与其中,跟进进度。如今,走进泾河村,曾经老旧的温棚焕然一新,90栋日光温室配备自动卷帘机、棚内环境监测系统等先进设施设备,让种植户们看到了增收新希望。
从道路硬化到饮水安全,从产业发展到文化建设……马秀明不仅把群众的诉求记在“民情日记本”上,更放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履职承诺,用实际成效诠释着政协委员的责任与担当。
兴泾镇作为西夏区肉牛产业的核心区域,近年来通过全链条布局和科技创新,逐步构建起“种养结合、加工增值、品牌建设”的现代化肉牛产业体系,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但在实际调研中,马秀明发现了一些问题。“散养户老张依赖传统经验,对科学养殖技术接受度有待提高。”马秀明坦言,像老张这样依赖传统经验的养殖户不在少数,专业技术人才短缺也制约着产业升级。
马秀明(前排左七)参加劳模工匠“传帮带”基层职工提技能活动。
针对兴泾镇肉牛产业发展的短板弱项,今年,马秀明撰写了一份“关于提升兴泾镇肉牛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助力西夏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从深化校企合作,定向培养专业人才;建设产业大数据平台,发展智慧牧场;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研发,给予企业税收优惠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产业发展不能只看眼前。用科技补短板,靠创新谋长远,才能让兴泾镇的肉牛产业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牛’产业。”马秀明期待,随着这些意见建议逐步被相关部门采纳落实,兴泾镇肉牛产业能够在科技创新领域实现新突破,成为行业标杆。作为政协委员,他将继续立足本职,积极建言献策,认真履行委员职责,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来源:华兴时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