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起哄抢事件不能就此画上句号。当地公安机关有必要行动起来,尽可能查找参与哄抢的人员,更要查处造谣传谣的自媒体和机构媒体,让他们承担承包户的损失,保护经营投资者合法权益,维护营商环境。
▲ 2025年10月24日,在某蔬菜基地,农民正在为大白菜进行松土、除草。图文无关。(IC photo / 图)
这起哄抢事件不能就此画上句号。当地公安机关有必要行动起来,尽可能查找参与哄抢的人员,更要查处造谣传谣的自媒体和机构媒体,让他们承担承包户的损失,保护经营投资者合法权益,维护营商环境。
据媒体报道,日前,内蒙古赤峰市一处近200亩菜地里的待收白菜被人群哄抢采摘。报道视频显示,现场有人携带麻袋,骑着电动车甚至开车来菜地采摘白菜,现场状况惨不忍睹,犹如一场大型“偷菜”游戏,只是变成了线下版。承包者李先生表示,根据每亩白菜市场行情约五千元计算,总损失接近一百万元。
与以前哄抢农产品多是附近村民自发行为不同,这次哄抢白菜背后,有网络谣言的推动。据承包者李先生表示,几天前有网民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在短视频平台发布了“白菜免费”的视频,起初也没有太大风浪,“反正人也不多,我就象征性劝说一下”。而后来视频被大量转发,甚至当地一家机构媒体也发布了相关内容,情况开始失控,数百人涌入菜地抢菜。他本来已经联系好了销售渠道,但白菜还没来得及收割就被抢光。
还原事件经过,一开始可能只是偶尔几个人来“摘菜”,因为价值不大,菜农并没有严厉阻止。但没想到,却被部分追逐流量的网民以“免费采白菜”为噱头拍成视频传上网络。在被一些当地网红甚至机构媒体转发之后,虚假信息呈指数级扩散。网友看到有机构媒体背书,信以为真,纷纷前来“摘菜”。
据媒体报道,后来有采摘白菜的人联系李先生归还菜钱,也有人道歉说“他们是无心之失”。虽然人数不多,但也证明确实有人是受了视频的误导才来的,并非存心哄抢。平心而论,白菜作为北方冬季常见的蔬菜,市场价格并不算贵,如果不是为了体验亲自采摘,一般人不会为“偷白菜”而专门开车跑一趟。
复盘整个事件经纬,“免费采白菜”谣言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当然应该为谣言散布所造成的后果负责。首先要追究的是他们扰乱社会秩序的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规定,散布谣言、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这一谣言导致数百人聚众哄抢他人财物,无疑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
刑法上还有“聚众哄抢罪”,指纠集多人,实施哄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情节严重的行为。而这场“偷菜”事件,参与人数多达数百人,被抢的白菜价值近百万元,无疑符合“纠集多人”“数额较大”等条件。即使参与者之间没有联系,没有哄抢的“合意”,但明知“白菜免费”是虚假信息还发布谣言者,有教唆犯罪的嫌疑。
还有民事赔偿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侵权责任编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这起事件中李先生蒙受了高达百万元的损失,他有权追究上传视频者的民事责任、请求民事赔偿。发布与转发视频的人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就擅自发布视频,不管他本人有没有参加最后的哄抢,都对谣言散播后给李先生带来的财产损失负有责任,应该赔偿。
这起事件也再次提醒一些自媒体从业者,乃至机构媒体工作人员,网络上的话语权既意味着影响力也意味着责任,运营账号时不应该为了追求流量而不顾一切。不加核实、不经标注就发布或是转发信息,可能侵犯他人合法权利,带来严重后果,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现行法律法规对于“标注信息来源”“虚拟演绎标注”“辟谣机制”均已有相当细致的规定,足以规范自媒体与机构媒体从业者的行为。
总之,这起哄抢事件不能就此画上句号。当地公安机关有必要行动起来,尽可能查找参与哄抢的人员,更要查处造谣传谣的自媒体和机构媒体,让他们承担承包户的损失,保护经营投资者合法权益,维护营商环境。(南方周末)
来源:延吉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