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人能力不算差,就是总想着走捷径,做数据报表居然想直接编数字交差。
老陈带新人那档子事,我听朋友转述时差点笑出声又有点气。
新人能力不算差,就是总想着走捷径,做数据报表居然想直接编数字交差。
老陈也是实在,发现后没不管,熬夜陪着重新收集数据,一步一步教他规范做法。
本来以为这事儿就算翻篇了,结果半年后公司稽查,这新人居然还在造假。
被约谈时更绝,直接把锅甩给老陈:“他总盯着我不放,压力太大才弄虚作假。”
老陈这委屈没处说,我倒是想起职场博主sugerlee那表弟的事。
那小伙子迷上资金盘,把全部积蓄都投进去,全家轮番劝导,他倒好,觉得大家眼界窄不懂抓风口,还在家族群放话“等我赚钱你们别眼红”。
结果三个月平台跑路,血本无归,他倒好,直接跟所有劝过他的亲戚疏远了。
我之前也犯过这毛病,朋友要跟渣男复合,我苦口婆心劝了一下午,列举了一堆渣男的问题,结果人家转头就和好了,还跟别人说我挑拨离间。
搞不清吧?
后来才明白,有些人的路,你拦不住,他的认知就到这儿了,你强行拉他,等于否定他所有想法,他能不跟你急吗?
说到好心办坏事,沈从文和丁玲那对昔日好友的结局,更是让人唏嘘。
两人以前情同兄妹,时局动荡的时候,丁玲思想激进,发表了不少过激言论。
沈从文怕她被人利用,劝她收敛低调点,结果丁玲根本不听,还觉得沈从文软弱。
后来丁玲入狱,沈从文四处奔走为她发声,没想到丁玲出狱后不仅不感恩,反而震怒,觉得沈从文干预她私事,还在刊物上咒骂他,几十年的友情就这么没了。
这种热脸贴冷屁股的情况,现实里真不少见。
杨本芬在书里写过她父亲的经历,她有个表叔说要做生意,她父亲心软,把大半生积蓄都借了出去。
结果表叔根本没做生意,全拿去赌博输光了。
她父亲没计较,还拿出余下的存款让表叔好好生活,可表叔赌红了眼,拿到钱又输了个精光。
最后因为没再借钱给表叔,她父亲还被对方破口大骂,自己后半辈子也过得紧巴巴。
本来想,帮人一把是积德,后来发现不是所有善意都能被接纳。
曾仕强说“宁可救虫,不要救人”,以前觉得这话太绝对,现在想想确实有道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你非要插一脚,替他做决定,不仅会破坏关系,还可能给自己招来麻烦。
就像同事忙不过来你好心分担,最后出了问题责任全算你的,朋友感情出问题你掏心掏肺劝解,人家和好后反而觉得你多管闲事。
这种“拯救者情结”,其实就是没搞懂人与人之间的边界。
你以为是为对方好,可在对方眼里,你可能就是在否定他的选择,干涉他的人生。
毕飞宇说人一旦形成自己的逻辑,就会在里面打转一辈子。
这话太对了,认知层次不同,你说的真理在他眼里就是废话,甚至是挑衅。
白岩松分享过一个远亲的事,我觉得特有道理。
远亲的孩子高中辍学要做游戏主播,白岩松特意请了资深主播给他分析行业现状,说清楚其中的艰难。
孩子当时说“再想想”,结果第二天就买了去北京的火车票追梦。
白岩松这才明白,这孩子命里就有这一劫。
果然,在北京混了两年撑不下去,回老家重新高考,现在大学毕业有了稳定工作,周末还能做副业直播。
他自己都说,不后悔去北京,那两年治好了他的幼稚病。
我以前单位有位前辈,就特别懂这个道理。
同事做了不明智的决定,她从不直接否定,分析完利弊就让对方尝试。
她先生中年想创业,亲友都劝,就她做完风险评估后支持。
她说“不去撞一下,他永远放不下”。
本来我觉得这是纵容,后来才明白,她不是冷漠,是知道每个人都得在自己的试错里成长。
蒋勋说人总要经历些后悔的事,才会回头想想自己的选择。
这话戳中了核心。
你再苦口婆心的劝导,也比不上他亲自撞一次南墙,你再掏心掏肺的善意,也抵不过他亲口尝一回苦果。
成长这事儿,从来都是自己的事,别人替代不了。
我妹妹以前总为孩子的学业焦虑,想让我帮忙劝劝孩子。
我没直接说教,就跟外甥说“路是你自己选的,后果也得自己担着”。
后来外甥叛逆期非要辍学打工,干了半年体力活,吃够了没文化的苦,自己主动要求回学校。
现在他学习不算顶尖,但比以前踏实多了。
很显然,允许别人犯错不是放任不管,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慈悲。
你把道理讲清楚,把利弊摆明白,剩下的就该让他自己做决定。
毕竟,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不一样,你不能要求别人按你的剧本活。
成年人最大的清醒,就是学会“观棋不语”。
别人没问你意见,就别瞎指点,没向你求助,就别替人做主。
不拦着别人犯贱,不是冷眼旁观,是尊重每个人的成长轨迹。
你以为的苦口婆心,可能只是剥夺了他成长的机会。
周国平说真正的智者,会允许别人在自己的节奏里慢慢解题。
这话太通透了。
守住自己的边界,不干涉他人的因果,既尊重了别人,也保全了自己。
生活里的很多烦恼,其实都是因为手伸得太长,心操得太多。
如此看来,最好的善意,就是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愿。
允许别人按自己的剧本经历一切,这份克制,才是成年人最难得的清醒。
愿我们都能守住边界,不干涉他人因果,也不被别人的选择裹挟,在各自的人生里从容前行。
来源:念寒尘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