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别再把“抠脚”当随性!很多人沦为“抠脚大汉”,罪魁祸首其实是脚气(足癣),痒起来钻心还尴尬。
别再把“抠脚”当随性!很多人沦为“抠脚大汉”,罪魁祸首其实是脚气(足癣),痒起来钻心还尴尬。
脚气偏爱抠脚汉,不是因为他们邋遢,而是真菌在脚趾缝、脚底搞破坏,引起瘙痒,而“抠”成了真菌的帮凶,指甲抓破皮肤,细菌趁虚而入,甚至把脚气传给家人。
想和“抠脚大汉”身份解绑,关键是掌握科学用药知识。
第一步:
先认清你的脚气是哪种类型
别看都叫脚气,长得可不一样,用的药也不同。主要分三种:
1.糜烂型
此类型在脚趾缝(尤其是3~4和4~5趾间)最为常见,趾间浸渍发白,还很痒。除去发白的上皮可见其下红色糜烂面,可有少许渗液。此型多见于足部多汗、经常浸水或长期穿不透气鞋袜者,夏季多发。
2.水疱型
水疱常位于足底和趾间,水疱成群或散发,壁厚,疱液清,自觉剧痒。数天后疱液可自行吸收,局部脱屑,周边陆续出现新起水疱,不能自己挑破水疱,容易感染。
3.角化型
脚底、脚后跟角质增厚、粗糙、脱皮,冬天可发生皲裂。此类型并发甲癣的比例也相当高。这种可能不太痒,往往容易被患者忽视,但很难处理。
足癣的典型临床表现照片
第二步:
对症下药,该怎么选
足癣治疗目标是清除病原菌,快速解除症状,防止复发。可采用外用药、口服药或二者联合的方案。
外用药物怎么选
轻症和早期的足癣可采取局部外涂药物的方法。常用的外用抗足癣药物药店里有很多,但核心成分就几类,认准“抗真菌”三个字。目前常用的外用抗足癣药物如下:
1、咪唑类抗真菌药物
代表药物包括咪康唑、酮康唑、益康唑、克霉唑、联苯苄唑以及卢立康唑等。根据不同的药物,可外用每日1~2次,一般疗程需要4周。
2、丙烯胺类抗真菌药物
代表药物包括特比萘芬、布替萘芬和萘替芬等。由于该类药物在体外对皮肤癣菌的抗菌活性较强,每日1~2次外用,一般疗程2~4周即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3、其他类型抗真菌药物
代表药物包括阿莫罗芬 、环吡酮胺 、利拉萘酯等,外用每日1~2次,一般疗程需要4周。
4、促进角质剥脱作用的制剂
脚底、脚后跟角质增厚、粗糙、脱皮,冬天可发生皲裂。此类型并发甲癣的比例也相当高。这种可能不太痒,往往容易被患者忽视,但很难处理。
5、中药
比如土槿皮等。
用药怎么选?选药物剂型更重要!
①糜烂型:可先用温和的散剂或粉剂待局部收敛干燥后,再用乳膏等其他剂型;应避免使用刺激性或角质剥脱作用强的酒精类剂(如复方苯甲酸酊等)。
②水疱型:选择比较温和的制剂,如各种抗真菌的乳膏剂或溶液剂。也应避免使用刺激性强或角质剥脱作用强的酊剂。
③角化型:首先可选用有剥脱作用的软膏(如5%水杨酸软膏等)外涂,待厚角质剥脱后再使用抗真菌乳膏(如特比萘芬或环吡酮胺)。否则抗真菌药无法渗透进去。
用药怎么选?选药物剂型更重要!
1、涂药范围要够大:药不仅涂在皮损处,应扩大涂药范围至皮损周边外观正常的皮肤上。
2、千万不要“不痒了就停药”!真菌很顽固,不应该在症状消失后就停药。
3、用药前后,一定要确保脚是彻底干燥的。外涂完药后,等几分钟药物吸收后再穿鞋袜,避免将药物擦除,影响治疗效果。
4、如用手涂药时,涂药后清洗双手,避免造成二次传播。
5、如果外用药物2周无效,或者情况加重,立刻就医。
口服药物治疗
口服的抗真菌药适用于角化型、受累面积较大、局部治疗效果欠佳、反复发作的手足癣,或者是伴有某些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艾滋病等)及不愿意接受局部治疗的患者,目前临床常用的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下:
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的安全性已被国内外众多的临床研究所证实,具体使用时(尤其是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或是有糖尿病等系统疾病的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联合用药治疗
临床上也常采用联合药物治疗,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疗程。但具体用药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常用的方法是:
1、一种外用药和一种口服药的联合;
2、两种抗真菌机制不同的外用药物联合(例如:咪唑类药物+丙烯胺类药物);
3、瘙痒严重患者可先选用复方制剂(抗真菌药加糖皮质激素如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等,避免单一使用激素类外用药。)治疗1~2周,待炎症及瘙痒缓解后,改换不含糖皮质激素的外用抗真菌药物完成后续治疗。
第三步:
日常防护,告别复发
1、保持干爽:足部洗浴后及时擦干,脚避免长时间浸泡在水中。定期更换鞋袜,以避免细菌在鞋内滋生。
2、注意透气:尽量穿吸汗透气的棉袜和透气材质的鞋子,有助于减少脚部的潮湿和细菌滋生。
3、注意隔离:私人使用物品建议分开使用,避免交叉感染。
4、积极治疗:积极治疗自身的甲癣、体股癣等癣病,同时还需积极治疗家庭成员的癣病。对于养宠物的人,宠物需定期体检,发现癣病,及时治疗。
愿大家都能和“抠脚大汉”的尴尬彻底说再见!
来源:家庭医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