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新药这板块总绕不开“还在调”这说法——今天是2025年11月13日,盯着盘面看,这调整确实没到收尾的时候。不是说这行业不行了,更像是它在“磨底”:之前攒的虚火得泄干净,真东西得亮出来,才能往之前那高点上翻。这时候想往里凑,真不是看个概念就行,得把里面的坎摸清
咱最近刷市场消息,创新药这板块总绕不开“还在调”这说法——今天是2025年11月13日,盯着盘面看,这调整确实没到收尾的时候。不是说这行业不行了,更像是它在“磨底”:之前攒的虚火得泄干净,真东西得亮出来,才能往之前那高点上翻。这时候想往里凑,真不是看个概念就行,得把里面的坎摸清楚才行。
其实这轮调整,根本不是市场故意“打压”,是行业自己在“挤水分”。前几年创新药火的时候,几乎是个药企就想扎进来,尤其盯着PD-1、替尼类这些热门靶点做“me-too”——简单说就是“别人做啥我跟着做”,临床数据凑够数就行,根本不管是不是真能比现有药更好。就拿PD-1来说,2023年那会,国内企业做的PD-1能数出十几种,往医保谈判桌上一摆,数据都差不多,最后只能拼谁价低。到2024年,至少有3家药企直接砍了手里的me-too PD-1项目,钱都砸进去了也得停,就是因为没特色的东西,市场根本不买账。
这可不是坏事——挤完水分,真有东西的企业才好露头。比如现在能稳住的,要么是做“first-in-class”(全球首创)的,要么是扎在罕见病、ADC(抗体偶联药物)这些细分赛道里的。就拿罕见病来说,2025年上半年,有个药企做的酶替代疗法,是针对一种罕见的遗传代谢病的,国内之前根本没药,它的一期临床数据显示,患者用药3个月后,血液里的异常指标能降到正常范围的80%以上,这就是真解决了临床没满足的需求。哪怕现在还没上市,机构也愿意盯着它看,这就是“真东西”的分量。
但想翻上前高,光有真东西还不够,得先趟过几道实打实的坎。
头一道坎就是“研发的硬骨头”。不是说画个靶点、做个化合物就算研发——现在的临床要求,早不是“能缩小肿瘤”这么简单了。比如做老年痴呆的药,之前很多企业栽在“临床终点”上:你说药有效,是看患者的记忆力评分?还是看日常生活能力?2024年有个药企做了5年的老年痴呆药,一期临床用的是记忆力评分,结果数据波动大,只能推倒重来,把终点改成“患者6个月内不出现认知衰退的比例”,这才重新启动临床。光这一改,就多花了1年时间、上千万的成本。而且现在的临床,还得“以患者为中心”——比如做抗癌药,不仅要看肿瘤缩小多少,还得看患者能不能正常吃饭、走路,这些“生活质量终点”,对数据的要求更细,也更费功夫。
第二道坎是“商业化的落地难”。就算药获批上市了,也不是往医院一送就能卖出去。就拿2025年上半年刚进医保的一款肺癌新药来说,它的临床数据比现有药好,价格也谈得合理,但到现在,三级医院也就进了60%,基层医院才20%。为啥?基层医生对新药不熟悉,不敢开;而且医院的采购流程也慢——从医保编码申请,到医院药事委员会审批,再到采购入库,快的要3个月,慢的能拖半年。这企业为了推这药,专门组了个20人的学术推广团队,跑遍了全国200多家三甲医院,给医生做培训,还做了患者用药手册,这才慢慢把进院率提上来。你看,商业化不是“卖药”这么简单,是得把“药能帮患者”这事,实实在在递到医生和患者手里。
第三道坎是“全球市场的话语权”。之前很多创新药只在国内卖,估值顶破天也就那样——毕竟国内市场就这么大,医保谈判还压价。现在想破前高,得往全球走,但全球市场不是想去就能去的。比如做ADC药物的一个企业,2024年想往欧洲推它的药,结果欧盟EMA(欧洲药品管理局)要求它补充“不同人种的药代动力学数据”——简单说就是,这药在中国人身上的代谢情况,和欧洲人不一样,得再做一组临床。这企业没办法,只能在德国找了100个患者补做试验,又花了8个月时间。但好处是,补完数据后,它拿到了欧盟的孤儿药资格,不仅能享受10年的市场独占期,还能减免审批费用。现在它还和欧洲的一家药企签了授权协议,首付拿了2亿欧元,后续卖药还能分提成——这就是全球市场的价值,不是国内卖多少能比的。
其实现在企业也在想办法趟这些坎。比如不少药企砍了me-too的管线,把钱集中投到first-in-class上:2024年有个药企,直接砍了3个me-too项目,把省下的5个亿,全砸到一个针对罕见自身免疫病的新药上,现在这药的二期临床数据已经出来了,效果比进口药还好。还有的企业和医院合作建“临床研究中心”——比如在某大三甲医院里,专门划一块地方做创新药的临床,医院出医生和患者资源,企业出资金和技术,这样临床入组的速度能快30%以上。
更有意思的是,连配套的服务都跟着变了。之前CRO(帮药企做临床的公司)只负责“走流程”,现在都开始帮企业设计全球临床方案了。比如有个CRO公司,能帮药企匹配美国FDA、欧盟EMA、中国NMPA的不同法规要求,把一份临床方案改成三个版本,还能帮着联系不同国家的医院入组患者。2025年上半年,它帮一个药企做的ADC药物全球临床,在中美欧同时启动,比企业自己做,至少省了半年时间。
这些变化的背后,其实是政策一直在托着行业走。比如2025年国家药监局的“突破性疗法审批”,现在平均审批时间比2023年缩短了3个月——只要药企能证明药“能明显优于现有疗法”,就能走快速通道。还有最近刚出的《创新药医保准入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也不是只看“销量好不好”:哪怕一款药销量没那么高,但只要真能解决罕见病、重症患者的问题,就能继续留在医保里,还能根据临床使用情况调整支付标准。更别说“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的中期督导里,明确提了要给创新药企业的全球临床提供法规咨询、资金配套,甚至帮着对接海外的医保机构,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支撑。
那现在说“谨慎操作”,到底是啥意思?不是让你别碰,是让你看“实锤”——别光看企业说“我在做创新药”,得看它的管线里,有没有进入突破性疗法的项目?有没有全球临床的数据?有没有已经进院、能卖出去的药?比如有个企业,它的一款罕见病药已经进了200多家医院,每月销量能稳定在5000盒以上,同时它的另一款ADC药物在欧洲的临床已经入组了一半,这就是有实锤的,哪怕现在行情在调,也能稳住。但要是一个企业,管线里全是刚立项的me-too项目,连临床都没启动,那真得慎着点。
其实往长了看,创新药的底气一直都在。咱国家老龄化越来越重,大病、慢病的用药需求就摆在那儿——比如2025年,国内老年痴呆的患者已经超过1500万,罕见病患者也有2000多万,这些人都等着有药治。而且现在行业的“虚火”已经泄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肯沉下心做真研发、真落地的企业。等这些企业把研发的坎趟过去、把商业化的路铺顺了、把全球市场的门打开了,翻上前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最后也想跟大家聊聊:你们平时看创新药的时候,最看重企业的哪块儿能力?是研发的硬实力,还是商业化的落地速度,或者是全球市场的布局?咱评论区里交流交流呗。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仅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来源:丁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