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皇权至上的古代社会,官员们伴君如伴虎,有可能早上还春风得意,晚上就已经人头落地。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皇帝们的眼界、格局与自控力逐步提升,像商纣王那种动不动就杀 人的君主越来越少。到了唐宋时期,把官员们贬到偏远地区,逐渐成为惩戒官员的常用手段。那么,官
在皇权至上的古代社会,官员们伴君如伴虎,有可能早上还春风得意,晚上就已经人头落地。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皇帝们的眼界、格局与自控力逐步提升,像商纣王那种动不动就杀 人的君主越来越少。到了唐宋时期,把官员们贬到偏远地区,逐渐成为惩戒官员的常用手段。那么,官员们到底踩了哪些“雷区”才会被贬?他们又会被“发配”到哪些地方去呢?
1.官员被贬的几种催化剂
第一、犯错或背锅:业务不行,就得认罚
为官一任,难免会有行政过失或者管理不善的地方,这些都可能遭到贬谪。比如唐玄宗宰相姚崇,就因为“开元盛世”初期的蝗灾处置不力而主动请罪,降为刺史。还有我们熟悉的边塞诗人高适,也是因为与吐蕃作战时失利,被唐代宗召回京城,任命为散骑常侍。虽然从边疆调回京城貌似不是贬谪,但以剑南节度使这样的“大军区司令”岗,降为皇帝身边的顾问,和发配也没有什么太大区别。如果是官员一人做事一人当也就罢了,一旦被举荐的官员出了问题,举荐者往往还要承担连带责任,实在让人万般无奈。
第二、站错队:跟错老大,前程尽毁
有的官员能力出众、品行端正,也没举荐过出问题的官员,但只是因为从属于某一集团或者某一派别,在所属集团失势后,往往会惨遭清洗。比如在唐朝后期,“牛李党争”中的李党领袖李德裕,就因为朋党之争,而从宰相一路被贬为荆南节度使(今湖北荆州)、东都留守,后来又被贬到潮州任司马。人还没到潮州,他又收到一纸公文,被贬到更加遥远荒僻的崖州,最终病逝于此。
第三、得罪权贵:直言进谏,容易“送命”
也有一些官员,因为触怒了皇帝或者权贵,直接被“发配边疆”。像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就是因为反对唐宪宗迎佛骨,直接从刑部侍郎的位置贬到潮州去做刺史,还差一点被处死。大文豪苏轼更是“贬谪专业户”,他因得罪权贵先后被贬至黄州、惠州、儋州,一路向南,越走越远。
2.官员的贬谪地图:越偏远,越“受欢迎”官员被贬范围很广,但不同的朝代,贬谪地会随着疆域的变化而“推陈出新”。
(1)唐朝:主要会被遣送到三个地方:岭南、贵州、房州。岭南,主要集中于广西、广东、海南等区域,是唐朝流放官员的首选地。古代的岭南,可不像今天这么宜居和发达,那是虎象蛇虫横行,被称为“穷山恶水”的“瘴疠之地”。像柳宗元、刘禹锡、韩愈、宋之问等人,就是唐朝时流放岭南官员的代表人物。韩愈从长安经荆州一路辗转到岭南时,写诗称自己走了无数崎岖难行的长路,和“险恶不可状”的水路,内心惨痛不堪。唐朝流放官员的第二个目的地是贵州。贵州虽然山美水美,但交通是真的“基本靠走”。“黔之驴”、“夜郎自大”这样的典故,就足以说明当时的贵州有多么的封闭和偏僻。李白听闻王昌龄被贬夜郎,曾写下“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经典诗句,表达同情与担忧之情。唐朝还有一个流放地,那就是房州,在今天湖北十堰市的房县,神农架附近。这个地方山高林密、地形四塞,主要以流放皇室宗亲为主。唐中宗李显就曾被母亲武则天流放到此处软禁多年。
(2)明代:主要贬到滇黔等西南地区。明代继承了“贬官就去南方”的传统,但此时的南方已经不像唐宋时期那么荒凉。之所以仍然选择南方作为贬谪地,是因为明朝时北方有元朝残余势力及女真等少数民族威胁,让朝廷不敢将犯人往北送。心学大师王阳明就曾被贬到贵州,在那里悟出了著名的“心学”。
(3)清代:会被贬到新疆、黑龙江等地。清朝时的贬谪,打破了千年传统,开始将犯人发配到边远又苦寒的东北地区。像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的“宁古塔”,就是清朝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流放之地。之所以由南转北,是因为清朝本就是由后金政权演变而来的,东北地区属于“龙兴之地”,把犯人发配到这里,清廷有着充分的话语权和掌控度。加上此时的南方经济繁荣、开放包容,已经变成了宜居之地,清廷当然不会愿意把犯人“贬谪”到好地段去“受惩罚”。
总体来说,无论唐宋的岭南,还是清代的宁古塔,这些贬谪地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偏远、艰苦、生存条件差。毕竟,贬谪不是去度假,而是去“改造”的。从贬谪地的变迁中,我们也能窥见中国古代政治、经济与疆域的演变轨迹。
历史从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无数人用脚走出来的生存地图。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来源:冰川旁沉思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