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保罗大学最新报告:凤梨积水pH值成巴西疟疾死灰复燃关键信号!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3 15:11 1

摘要:上世纪40年代,巴西南部和东南部曾笼罩在一种被称为“凤梨科疟疾”的阴影之下。这种独特的疟疾传播模式导致当时每10万人中就有约4000例感染病例。其罪魁祸首是 Kerteszia 亚属的按蚊——与在水坑或河流中繁殖的普通蚊子不同,它们的幼虫仅能在凤梨科植物叶腋间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智子说观点

上世纪40年代,巴西南部和东南部曾笼罩在一种被称为“凤梨科疟疾”的阴影之下。这种独特的疟疾传播模式导致当时每10万人中就有约4000例感染病例。其罪魁祸首是 Kerteszia 亚属的按蚊——与在水坑或河流中繁殖的普通蚊子不同,它们的幼虫仅能在凤梨科植物叶腋间积聚的雨水中发育。

尽管如今疟疾在该地区已不再是首要公共卫生威胁,但其潜在的流行病学风险从未消失。仅2017至2024年间,圣保罗州就确诊了77例病例。鉴于疟疾在亚马逊地区仍属地方性流行病,要防止其卷土重来,理解这些特殊媒介的生命周期及其生存条件显得尤为关键。

在近期发表于《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的一项研究中,由巴西圣保罗大学(USP)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团队领衔,深入圣保罗市南端的卡皮瓦里-莫诺斯环境保护区,对这些隐藏在植物叶片间的微观世界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监测。

研究结果揭示了一种精密的“级联效应”:降雨量和温度的变化并非直接作用于蚊虫,而是首先改变了凤梨科植物“蓄水槽”中的水量。水量的波动进而改变了水体的物理化学特性,如pH值和溶解氧含量。正是这些微观环境的细微差别,决定了特定蚊虫种类能否在植物内部繁衍生息。

“既往模型已预测气候变化将重塑疟疾的全球传播版图,”论文第一作者、巴西圣保罗大学农业科学学院研究员安东尼奥·拉尔夫·梅迪罗斯·德索萨(Antônio Ralph Medeiros-Sousa)指出。虽然东非和南美部分地区的风险可能上升,但某些过度升温的当前流行区发病率反而可能下降。“基于这些变量,我们必须厘清究竟是什么环境因素决定了病媒的传播成功率。”

为了解开这一谜题,德索萨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2015年至2017年),对保护区内的九株固定凤梨科植物进行了长期追踪。研究团队在十次实地考察中,不仅记录了之前的气象数据,更精确测量了每株植物积水的各项理化指标,并采集了其中的蚊类幼虫。

实验室分析显示,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植物积水实际上是热闹的生物群落。研究人员共采集了23种、计523只蚊虫个体,其中包括主要的疟疾媒介——库氏按蚊(Anopheles cruzii),以及虽然不传播疟疾但叮咬扰人的库蚊属和白蛉属。

数据模型证实,pH值是影响这些微观居民命运的关键“看门人”。在被监测的蚊种中,其种群丰富度和密度随水体酸碱度及盐度的变化呈现出显著差异。

这一发现为预测未来疾病风险提供了重要参数。“在降雨与温度模式剧烈波动的背景下,作为野生种群的克氏按蚊,其数量可能出现反直觉的增长,”德索萨警告说。

与城市中常见的登革热媒介埃及伊蚊不同,克氏按蚊是典型的森林居民。这也意味着,传统的城市防疫手段在此不仅无效,甚至有害。德索萨强调,既不能简单粗暴地喷洒杀虫剂,也不能重蹈覆辙——在过去某些时期,为了通过灭蚊,当局曾采取过拔除凤梨科植物的极端手段。

研究团队认为,应当更多地依赖自然界的自我调节机制,例如捕食者和物种间的竞争来控制蚊虫数量。虽然目前并未出现大规模爆发的迹象,但警钟必须长鸣。大西洋森林地区的疟疾具有人畜共患的特性,吼猴等灵长类动物可能成为病毒的宿主,进而回传给人类。

“气候变化、城市边界的扩张、森林砍伐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这些宏观因素都可能干扰未来的传播动态,”研究人员总结道,公共卫生机构必须保持一种跨物种、跨生态系统的警惕。

森林的每一次呼吸都牵动着人类的命运。凤梨科植物叶腋间的那捧积水,看似微不足道,实则是一个精密的微观宇宙。当气候变化的宏大叙事落脚到具体的pH值波动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疾病传播的风险,更是生态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脆弱。人类曾试图通过铲除植物来消灭疾病,但自然的逻辑远比简单的“清除”复杂得多。在万物互联的法则下,保护那个微小水体中的平衡,或许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如果您对生态平衡与公共卫生之间的微妙关系有独特的见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来源:无敌浩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