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平川区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与精神需求,持续深化推进文明乡风建设工作,统筹阵地资源,倡导文明新风,深化实践活动,实现从“外在推动”到“内生自觉”的深刻转变,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平川区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与精神需求,持续深化推进文明乡风建设工作,统筹阵地资源,倡导文明新风,深化实践活动,实现从“外在推动”到“内生自觉”的深刻转变,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搭起文明实践“连心桥
平川区以“提档升级、融合发展”为核心,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现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实践所11个、实践站93个,打造示范基地14个,构建起覆盖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的三级宣讲网络,为文明实践活动开展筑牢基础。开展理论宣讲活动,邀请专家学者、党校教师等组建宣讲队伍12支,用方言土语、文艺演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田间地头、文明实践阵地,开展新思想、新政策宣讲。创新推出“小板凳微课堂”“小喇叭微宣讲”“长廊微宣讲”等特色活动3000余场,制作“新声音”线上课堂15期;依托区属新媒体矩阵,重点打造“e起学理论”“声入民心”“平川新声音”三大网络宣讲专栏,通过线上线下联动,让理论传播更有温度、更具活力。举办“热闹平川 文明集市”省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等活动1343场次,将理论宣讲、志愿服务、文化惠民等内容融入其中,让文明实践成果切实惠及更多百姓。
奏响移风易俗“新乐章”
破除婚俗陋习、培育文明乡风,制定《平川区定聘迎娶礼仪指导规范(试行)》,对提亲、订婚、迎亲、婚宴全流程作出明确指引,规范宴席规模,引导新人“婚事简办”,明确婚礼仅办1次宴席,宴请宾客控制在20桌以内,农村地区每桌费用不超过600元,推动婚礼摆脱不必要的繁文缛节。指导各村(社区)修订完善村规民约,通过村民民主讨论形成共识,切实以制度规范约束不良习俗。截至目前,累计修订完善村规民约33个,组织签订抵制高额彩礼承诺书5000余份。通过“文艺+宣传”双轨发力营造浓厚氛围,创作编排移风易俗主题文艺作品5部,举办“抵制高额彩礼 倡导文明婚俗”等大型文艺演出26场次,推出《谈婚论“价”》小品、音乐快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以文艺形式传递文明理念。依托大喇叭、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平台,推送“推进移风易俗、构建文明乡风”等宣传内容3万余条,发放宣传资料4000余份,制作相关短视频30余条,多渠道、广覆盖引导群众树立文明婚俗观念。
激活乡村文化“新动能”
始终聚焦强基固本,以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为目标,扎实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成农家书屋68个、数字文化驿站2个,完成11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中心评估定级;建成多功能运动场3处、三人篮球场2处、“国球两进”乒乓球台2处,安装健身路径3处。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精心制作并拍摄平川陶瓷烧制技艺、平川剪纸、铁器锻造技艺等非遗专题片30余部,推动非遗文化活态传承。常态化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文艺志愿服务等活动,鼓励村民自办“村晚”、农民运动会,广泛组织村晚、曲艺、小品、知识竞赛及“小故事·大道理”“乡土话·新思想”等群众文化活动,促进农村文化繁荣发展。按照“一乡镇一品牌、一村社一特色、一单位一亮点”工作标准,全力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走深走实。截至目前,组建文明实践队6支、志愿服务队241支,年均放映公益电影720场次,让志愿服务真正“活”起来、文明实践切实“实”起来。(张世斌)
来源:平川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