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四五”以来,天津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把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扎实推动“十四五”规划各项重点任务落地落实,取得了明显进展和显著成效,为“十五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红色力量点亮乡村 组织引领振兴之路
——从中河头村、第六埠村实践看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天津路径
海河两岸,津沽大地,一场关乎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深刻变革正悄然发生。
“十四五”以来,天津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把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扎实推动“十四五”规划各项重点任务落地落实,取得了明显进展和显著成效,为“十五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中河头村,天津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诞生地,正将深厚的红色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第六埠村——“京津蔬菜第一村”,借助智能科技与产业融合实现集体收入一年翻番。这两个村庄的蜕变,是天津乡村振兴成效的缩影。通过强化组织建设、发展特色产业、传承创新文化,天津的乡村正在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坐落于中河头村的天津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旧址(天津市发展改革委供图)
第六埠村全貌(天津市发展改革委供图)
“十四五”以来,天津市以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引领,着力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能力。一方面,通过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后备力量三年培育行动,为乡村储备了10150名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夯实了组织基础。另一方面,全面推行乡村治理积分制与清单制模式,截至目前,应用清单制的行政村已达3149个,显著增强了基层治理效能。
北辰区双口镇中河头村坐落于双口镇西南部,是天津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诞生地、抗日根据地村、天津市首批红色旅游景区,也是第一位天津籍中国共产党党员安幸生烈士的家乡。据了解,中河头村党总支坚持抓好党员教育,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每年组织学习超过50次。创新推出了“五红”党建品牌,开展“大槐树下讲党课”“五星党员擂台赛”等活动,还制定了党员积分考核办法。这些措施激发了党员活力,2024年就为村民解决了150多件实际困难。
坐落于中河头村的安幸生烈士故居(天津市发展改革委供图)
据中河头村有关负责人介绍,村党总支始终把群众参与度高不高、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尺。制定乡村振兴任务清单,定期通报工作进展。聚焦群众反映急难愁盼问题,村党总支第一时间响应,美化600余米街道墙面,增设50余盏路灯,硬化4.5公里路面,为村民提供了安全畅通的出行环境。
西青区位于天津市中心城区西南部,是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的扩展区,近年来依托大都市近郊区资源禀赋,立足打造现代活力新城,以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引领,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激活乡村发展动能,逐步将西青区打造成为城乡高度融合样板区和共同富裕先行区。
据了解,西青区实行星级管理考核,建立领导干部包村联户制度,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创新推出了“书记项目”“书记学堂”“雏雁启航”三大党建品牌,建成了11个街镇党校,切实推动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发展动能。
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是西青区组织建设的优秀代表。村党委坚持每年办一个“书记项目”,从2020年的“生态六埠”景区建设,到2024年的“三大工程”,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动村子发展。村里建立了“三联三带”工作格局,把党组织建在产业公司和村民网格上,形成书记联委员带支部、委员联小组带党员、党员联系户带群众的工作格局。让党员群众“满天星”,汇聚成了奋斗发展“一团火”。
村党委书记与农户交流复种情况(天津市发展改革委供图)
2024年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素有“京津蔬菜第一村”称号的第六埠村考察,进一步坚定了第六埠村落实好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各项任务的信心和决心。
第六埠村的种植户郝健、张凤文两口子刚刚送走前来市民小菜园采摘的游客,又开始为来村研学的团队讲解起总书记到来的故事,这忙碌却有奔头的日子,让郝健两口子充满了干劲儿。出了郝健家大棚没多远,生态六埠景区内的水岸露营基地里,村里的返乡大学生们正在直播,“这是我们村新打造的露营基地,欢迎朋友们来六埠体验不一样的乡村生活……”
“生态六埠”景区(天津市发展改革委供图)
这些村里的新力量用新方式推介着新时代的新农村。2024年,村里对原有的“红+绿+农”产业链条进行升级,规划农业、文旅、教培三大产业板块,通过推进“党支部+村集体企业”发展模式,按下强镇富村“快进键”。通过提升和打造红色拓展园、精品蔬菜园、体验式采摘园和水岸露营基地四个主题园区,实现了农业、研学、文旅三项产业全面开花,村集体收入由700余万元增加到1500万元,实现一年翻番。
西青区整体推动了“红色领航乡村运营”行动,成立多个联合体党委,通过“揭榜招贤”盘活村级闲置资产41.9万平方米,增加集体经济收入6800多万元。区里在第六埠村打造了全市首家“创富工坊”,2024年帮助该村集体收入实现翻倍增长。
创富工坊(天津市发展改革委供图)
中河头村独辟蹊径,走活了“红色旅游”一盘棋。该村积极引入社会资本450万元,推动了国家行政学院“红色联创”平台、市非遗文化体验中心等优质项目落地。在促农增收方面,村里创新采用“合作社+农户”模式,开发“河头牌”多肉产品,改造提升3个示范农家院,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带动2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此外,精心设计的红色研学路线已接待学员超3万人次,显著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十四五”以来,天津市乡村产业融合步伐持续加快,成效显著。聚焦产业载体平台建设,累计创建19个国家级农业产业融合发展载体和44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成小站稻、蔬菜、奶业、生猪4条百亿级产业链,打造肉牛、蛋鸡、南美白对虾3条十亿级产业链和肉鸡、肉羊、口感番茄3条五亿级产业链,形成市级及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189家。聚焦品牌建设,做优做强“津味”农品,推动小站稻、沙窝萝卜、七里海河蟹等特色品牌提质蓄能,“津农精品”销售额连续两年突破100亿元,成为带动农民增收新引擎。
“十四五”以来,天津市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深挖地域资源禀赋,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不仅扮靓了乡村面貌,更激活了产业发展的“一池春水”。
中河头村拥有深厚的红色底蕴。近年来,该村紧紧抓住中组部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机遇,将丰富的红色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通过成功申报国家级项目,撬动资金3500余万元,精心打造了西北乡农民支部旧址、十八烈士广场、北辰革命斗争史馆等一系列红色阵地,形成了“全域化红色景区”。
十八烈士广场(天津市发展改革委供图)
在村里的“创富工坊”中,阿姨们专心制作传统虎头鞋,而年轻人则通过直播带货等新方式,让传统手艺焕发出新的生机。村里还积极搭建议事平台,开展“周六话振兴”活动,建立“乡建工作营”,回引返乡大学生,形成了民主协商、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为推动红色文化真正“活”起来,中河头村着力打造“红声耀河头”宣讲品牌,累计开展宣讲百余场,让党的创新理论和红色故事飞入寻常百姓家。同时,村里积极组织非遗大联欢、红色文化节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相关经验获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红色文化凝聚力持续增强。
村民党员村干部共同参与红色主题论坛(天津市发展改革委供图)
据了解,“十四五”期间,天津聚焦农文旅融合,打造了12个乡村旅游重点片区,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3800万人次,综合收入超过80亿元。
来源:老满说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