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会上,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乔玉锋介绍,中国畜牧科技论坛自2004年由原农业部批准创办以来,在重庆的荣昌已经经历了二十年,连续举办了十届,已经从一场行业学术交流活动,逐步成长为推动中国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引擎”和“协同平台”。十届论坛始终围绕着“解行业难
11月13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第十一届中国畜牧科技论坛新闻发布会。
新闻发布会现场。
发布人
廖传锦 荣昌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区长
陈 勇 市委农业农村工委副书记
乔玉锋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
夏定文 荣昌区政府副区长
葛信勇 西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唐德荣 重庆市畜牧科学院党委书记
主持人
何 涯 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
从“协同平台”到“行业标杆”
三个“新”跨越
会上,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乔玉锋介绍,中国畜牧科技论坛自2004年由原农业部批准创办以来,在重庆的荣昌已经经历了二十年,连续举办了十届,已经从一场行业学术交流活动,逐步成长为推动中国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引擎”和“协同平台”。十届论坛始终围绕着“解行业难题、促科技转化、育产业功能”的核心目标,在坚持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推动学术欣欣向荣。历届论坛紧扣行业的热点难点,汇聚了院士专家、科研院所及龙头企业的智慧力量,形成了一系列成果和共识,推动了多项国家级课题落地,推动和协助所在地院校完成省部级以上科技科研成果2000余项,也获得了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00余项、获得国家专利300余例,形成了产业的学术专著10余本,真正形成了出实用人才、出领军人才,促进了传统畜牧业技术向现代科技深度融合,为行业科技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加速畜牧领域科技成果转化。论坛坚持“学术为基、产业为要”,组织成果展示展览、项目签约等活动,促成大量产学研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畜牧业进一步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建成了“重牧硅谷”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通过“科研院所+创客空间+综合服务平台+创客”的新模式,构建了以畜牧业为核心的专业化众创空间。其中无菌猪培育和转化、全人源动物培育、羊棘球蚴(包虫)病检测与治疗疫苗等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加速在重庆落地,以实打实的创新突破持续释放产业赋能价值。
打造区域协同示范。推动全国唯一的国家级现代畜牧业示范核心区的设立,全国首个以农牧业为特色的国家级高新区、全国最大的生猪活体现货电子交易市场——国家生猪交易市场等多个国家级平台落地重庆、落地荣昌,推动“畜牧科技城”建设写入国家级战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纲要》,逐步形成“畜牧(生猪)看荣昌”的格局,构建起以重庆荣昌为起点,辐射川渝、带动全国的畜牧产业协同网络。
本届论坛的重要意义主要是推动畜牧产业的新质生产力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新”。
服务战略“新担当”,紧扣“乡村振兴”“农业强国”建设要求,聚焦畜牧绿色低碳等新研究方向,研讨内容覆盖政策制定到科学研发再到投产流通惠民全流程;
引领未来“新布局”,推动AI猪场、区块链溯源等智慧技术的革新,汇聚更多高端资源,推动畜牧科技城建设取得新的更多标志性成果,促进畜牧科技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破解难题“新突破”,依托绿色智慧等新兴技术研发及应用,围绕产业新课题新挑战展开学术研讨和行业交流。
从“生命银行”到百姓餐桌
荣昌猪擦亮“金字招牌”
会上,荣昌区政府副区长夏定文介绍,荣昌猪作为世界八大、中国三大优良猪种之一,荣昌不仅是要把以荣昌猪为代表的华系猪保护好、利用好、开发好,更重要的是让地方猪有更大的市场,能更多的供到老百姓的餐桌上。
有健全的保育体系,有力保障荣昌猪种质资源。率先在国内构建了“基因库+保种场+保护区”的荣昌猪三级协同保护体系,为地方猪种遗传资源搭建了一道坚实的防线。现建有国家级荣昌猪保种场、育种场、保护区、基因库、备份场和国家畜禽种业阵型企业各1个,其中国内最大的地方猪遗传资源冷冻保存库,保存荣昌猪冷冻遗传素材5万多份,打造了地方猪种的“生命银行”。
有较强的科企实力,持续提升荣昌猪种性能。西南大学和重庆市畜科院坐落荣昌,汇聚了畜牧专业人才2万余人,一大批国家顶级的畜牧专家从事荣昌猪育种攻关。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了由民营企业牵头,联合科研院校的荣昌猪商业化育种联合体,承担国家地方猪育种联合攻关任务。
通过重点攻关产子率、饲料转化率、瘦肉率以及肌间脂肪含量等核心育种指标,根据市场消费者反馈,反哺引导荣昌猪育种方向,推动商业化育种进程,提升荣昌猪育种实力、产业整体效益和产业核心竞争力,把荣昌猪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华系种猪”。同时,荣昌正在建设生物安全级别和智能化达到全球一流水平的育种基地,以打造畜禽种业创新体系为路径,力求实现畜禽核心种源自主可控。
有突出的品牌价值,稳步提高以荣昌猪为代表的地方猪市场占有率。当前,荣昌正在培育壮大以荣昌猪为重点的肉蛋奶产业链,打造荣昌猪系列爆品,进一步丰富市民的“肉盘子”。荣昌已经研发推出荣昌猪腌腊香肠等精深加工的肉制品,开办荣昌猪专卖店800多家,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荣昌猪及图”地理标志商标正式获得中国驰名商标认定保护。论坛期间,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暨2025畜牧科技成果转化推介大会将发布首款产品——万事荣昌烤乳猪,精准定位消费场景满足消费需求。
接下来,荣昌将发动更多人,特别是民营企业加入到荣昌猪的事业当中,为全国地方猪培育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也希望这只“熊猫猪”能够越来越多走进千家万户,擦亮重庆美食的这块金字招牌。
聚焦“科技引领、产业集聚”
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畜牧科技高地
重庆市畜牧科学院党委书记唐德荣回答记者提问。
会上,荣昌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区长廖传锦介绍,近年来荣昌聚焦“科技引领、产业集聚”,扎实推进畜科城建设,着力将“规划图”铺展成“施工图”,实现了从“打基础”到“显雏形”的突破,全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畜牧科技高地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平台能级和科创能力显著提升。荣昌统筹推进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级生猪大数据中心、国家区域性生猪种业创新基地等重大平台建设,建成投用国家重点区域畜禽基因库、西南中兽药评价中心等配套平台,成为科研与产业转化的重要支撑。荣昌现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国家级平台10个,市级科技创新平台累计达到86个,创新平台体系实现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赋能”整体跃升,畜禽育种、疫病防控等技术加速突破,形成科研成果100余项。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加速融合。荣昌全力支持重牧硅谷、火炬云创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新发展,建成投用荣昌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推动创新成果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包括羊包虫病基因工程疫苗、全光谱纳米氧化钛消毒剂等20余项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荣昌还推出了“生猪产业大脑+未来猪场”,搭载全国首个生猪产业AI大模型pigGPT,实现养猪从“靠经验估算”迈向“用数据精算”。引进琪金、日泉、双胞胎等一批产业链龙头企业,构建形成集种业创新、智能养殖、线上交易、饲料兽药、基因工程、数字经济等畜牧全产业链体系,全区畜牧业全产业链综合产值已经超过200亿元。
国家级(荣昌)生猪大数据中心。
空间布局与开放格局初步形成。荣昌高标准推进1个集中发展区、4个农牧示范园、N个现代化养殖场、保种场、育种场的建设,初步形成了“1+4+N”全域畜牧空间布局,全力打造要素齐、链条全的产业生态。荣昌已经成为中国畜牧科技论坛、动物环境与福利化养殖国际研讨会、联合国粮农组织减抗大会永久定点举办地,汇聚全球智慧,推动形成合作开放新格局。特别是去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减抗大会发布的“荣昌倡议”,写入了联合国全球宣言,这也标志着荣昌畜牧科技城的行业引领力和国际影响力迈上了新台阶。
下一步,荣昌将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聚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牢牢端稳“中国饭碗”,持续深耕畜禽种业自主创新能力、核心种源攻坚突破等关键领域,努力从源头破解种业发展瓶颈,全力筑牢国家畜牧种源的安全屏障。
从纸面论文到田间效益
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会上,西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葛信勇介绍,畜牧学科是西南大学“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支撑学科,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动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3个国家级平台,同时还有重庆市肉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2个省部级平台。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是大学的职责和使命,“十四五”以来,西南大学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创新,围绕“三个聚焦”推动成果转移转化,与“十三五”相比,整体规模增长5.6倍,创历史新高。
聚焦平台驱动。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投入项目、技术、人才,与地方共建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重庆协同创新研究院等平台,主动构建从研发到产业应用的直通渠道。最近全国重点实验室培育了一个新品种,叫做“现代一号”,通过基因标记将颜色跟性别精准关联,比如黑色的就是雌卵、白色的就是雄卵,与传统模式相比,综合效益提高了20%。
西南大学荣昌校区。
目前,西南大学跟山东广通蚕种集团签订了合作意向,合作意向金额是1000万元。另外,西南大学用一种辣椒抗菌肽提取技术通过转让,转让金额100万元。“荣昌猪全产业链现代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创建与应用”项目成果获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聚焦模式创新。西南大学积极探索共建研发实体、技术入股在内的深层次合作模式。例如,学校与重庆大足区合作共同成立了黑山羊研究所,双方共同投入研发资金,共享技术成果,助推大足黑山羊入选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和地理标志产品名录,共建成国家级保种场2个,重庆市级保种场2个,大足黑山羊羊肉通过绿色认证,年综合产值超15亿元。
聚焦深度融入。与北碚区、荣昌区、綦江区深度合作,推动西南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成立西南大学(重庆)产业技术研究院,促进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与地方共建“琪泰荣昌猪养殖”和“大足黑山羊”科技小院,形成“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三位一体模式,为地方培养了懂技术、懂管理的人才40余名,培养研究生100余名。
同时,针对种质创新、良种繁育、精准营养、疾病防控、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开展技术研发和推广,有效破解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切实推动了荣昌猪百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在綦江区我们共建“安稳山羊全产业链博士后工作站”与“技术服务乡村振兴实践基地”,编制了《綦江安稳山羊全产业链发展规划》,形成了集产学研、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安稳山羊”产业化发展新模式,擦亮了“安稳山羊”这个品牌,安稳镇也以“安稳山羊”为主导产业,成功入围国家级农业强镇,全面实现从田园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发展,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8亿元。
这一系列举措使得西南大学的科技创新不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论文,而是变成了田间圈舍里实实在在的效益。
今后,西南大学将继续深化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更大的帮助,做出更大的贡献。
筹建国家畜牧产业技术交易市场
打通成果走向市场的“最后一公里”
会上,重庆市畜牧科学院党委书记唐德荣介绍,自2021年国家科技部批准由我院牵头建设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以来,市畜科院从研究的角度考虑,聚焦生猪的“种、养、病”技术攻关,培育出3个特色突出的地方猪新品种(配套系),研发了疫苗及诊断、智能装备等新产品43个,从产业端集成生猪科技“技术包”,打造的“华系田园猪”项目在全国17个地区推广运用。市畜科院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推动产业升级为核心,在畜牧科技领域取得多维度突破,形成了系列标志性成果。
坚持攥紧种业“芯片”,夯实产业根基。抢救性保护罗盘山猪等15个濒危地方猪种,通过守住本土独特遗传基因、避免濒危品种消失,为新品种培育提供核心素材,育成渝荣Ⅰ号猪、海聆I号涪陵黑猪、渝州白鹅、“渝饲1号”饲用蚕豆等国家级新品种,挖掘武隆凤头黑鸡、秀山鸡2个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让这些兼具肉质优、抗逆强特质的地方特色品种成为产业发展“活资产”。
坚持突破前沿技术,拓展医用领域。建成国内规模最大无菌猪繁育平台,建立自主可控的SPF(无特定病原)荣昌猪核心群,育成国内首个中等体型实验用猪新资源“重牧实验用荣昌猪”,为生物医药研发提供关键实验资源。依托上述猪源生物材料研发优势,开发覆盖骨科治疗、皮肤医美等领域的生物医用产品矩阵,让畜牧科技跨界激活经济增长“新动能”。
坚持破解产业痛点,聚焦新兴研发。携手院士团队共建畜禽用抗菌肽研究中心、九峰山种养循环示范基地等,研发抗生素替代饲料添加剂、纳米消毒材料、自动饲喂机器人、智能环控系统等新产品新装备,将绿色养殖理念、精准管控智慧、通过创新技术深度融合,真正让绿色智慧技术成为产业升级“新引擎”。
自1938年开始在重庆市荣昌区有畜牧科学研究历史以来,荣昌已经形成了“政、产、学、研、用”的一体的畜牧格局。近年来,市畜科院为打通成果走向市场的“最后一公里”,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支持筹建国家畜牧产业技术交易市场,通过“技术权益市场+技术服务市场”双轮驱动,整合专家资源与产业需求,以技术成果在线挂牌、价值精准发现、确权规范交易、全链条可追溯四大核心功能,构建集交易、金融、认证、数据于一体的产业技术生态圈。该市场将在论坛期间正式启动。一个市场连通万亿产业的美好蓝图就会在重庆市荣昌区成为现实。
何涯主持新闻发布会。
来源:重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