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欢迎来到“畅读万卷书”!今天我们要聊一本可能会让你彻底重新思考“原谅”这件事的书——皮特·沃克的《不原谅也没关系》。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朋友、家人,甚至鸡汤文告诉你“要学会原谅,放过别人就是放过自己”,但你心里却默默翻了个白眼,嘀咕着“我凭啥要原谅那个混蛋啊
欢迎来到“畅读万卷书”!今天我们要聊一本可能会让你彻底重新思考“原谅”这件事的书——皮特·沃克的《不原谅也没关系》。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朋友、家人,甚至鸡汤文告诉你“要学会原谅,放过别人就是放过自己”,但你心里却默默翻了个白眼,嘀咕着“我凭啥要原谅那个混蛋啊”?或者,你硬着头皮试着原谅,结果发现自己更生气、更纠结,甚至怀疑是不是自己太小气了?这本书就是来解救你的——它要告诉你:不原谅,也没关系,完全OK!
皮特·沃克是谁?他是一位心理治疗师,专攻童年创伤和复杂性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而且他自己也经历过不少情感风暴,所以这本书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真刀真枪的实战经验。他不会催你“赶紧原谅”,也不会给你灌心灵鸡汤,而是带你走进一个更真实、更温柔的疗愈世界——一个允许你生气、哭泣、甚至大喊“老子不原谅”的地方。今天,我们就一起拆解这本书,看看它怎么用情绪、悲伤和自我关怀,把我们从过去的阴影里拽出来。
咱们先聊聊童年。皮特·沃克在书里说,童年就像人生的“初代代码”,决定了你成年后是跑得顺畅,还是三天两头蓝屏死机。那些被忽视、责骂,甚至更严重的伤害,可能在你小时候不觉得有多大事,但它们就像埋在地下的种子,长大后冷不丁冒出来,变成焦虑、讨好别人、或者莫名其妙的情绪爆炸。
书里有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小明(化名)从小生活在父母争吵不断的家里。没人打他,但那种剑拔弩张的气氛让他学会了“隐形术”——不说话、不惹麻烦,尽量当个透明人。结果呢,长大后他在职场上不敢拒绝老板,谈恋爱时不敢表达需求,最后朋友都说他“太好欺负”。沃克说,这就是童年创伤留下的“后遗症”——小时候为了生存学会的策略,成年后却成了绊脚石。
听完这个,你是不是也开始回忆自己的童年了?我小时候有次因为考试没考好,被爸妈数落了一顿,当时觉得自己没啥,但后来发现,我特别害怕失败,总觉得自己不够好。这不就是童年“代码”里的bug吗?沃克的意思是,认识这些bug是第一步,别急着修,先搞清楚它是怎么来的。毕竟,童年就像程序员喝多了咖啡写出的代码,偶尔手抖很正常,咱们得学会自己debug。
接下来,沃克聊到了情绪。他说,很多人从小被教育“别哭”“别生气”,结果把情绪压得死死的。但压抑情绪就像把垃圾塞床底下——眼不见心不烦,可时间一长,那味儿谁受得了啊?沃克的观点是:情绪不是敌人,而是帮你疗愈的信号。
书里有个故事:一个女孩小时候被妈妈教导“女孩不该发脾气”,她就把愤怒吞下去。长大后,她发现自己老是焦虑,甚至有时候莫名其妙想哭。沃克分析,这是因为愤怒没地方去,就偷偷变成了焦虑。这让我想到,咱们的情绪就像汽水里的气泡,你越压,它越想炸开。
为了验证这个,我自己试了一回。有次工作上被误解,我忍了一天没发火,回家后实在憋不住,对着枕头大喊了一声“你们懂个啥”!结果呢?整个人瞬间轻松,像放了个大招。沃克建议,当你有情绪时,别急着否认,找个安全的地方感受它——生气就吼两句,难过就哭一场。别怕,这不是矫情,是在给心灵做SPA。
说到疗愈,沃克有个很重要的观点:悲伤是必修课。童年创伤带来的损失——可能是安全感、被爱感,或者一个快乐的童年——都需要我们去哀悼。这听起来有点沉重,但沃克把它比作清理旧伤口,虽然疼,但不清理就没法愈合。
书里有个例子:一个男人小时候父亲去世,家人让他“坚强点”,不许哭。结果呢,他长大后不敢谈恋爱,因为怕再次失去。沃克帮他看到,他得为童年的那个“小男孩”哭一场,才能放下恐惧。最终,这个男人开始允许自己悲伤,最后反而更勇敢了。
沃克给的实用方法是:每天花10分钟,闭上眼,想想童年的某个伤痛,让自己哭或者愤怒,然后轻声安慰自己,比如“我现在安全了”。我试过一次,想起小时候被嘲笑胖的事,眼泪哗哗掉,但结束后真的轻松不少。你也试试?别怕哭花妆,疗愈比颜值重要。
好了,重头戏来了:原谅。社会老说“原谅是美德”,但沃克站出来说:“不原谅也没关系。”这简直是叛逆界的MVP啊!他觉得,原谅不是疗愈的通行证,而是可选的附加题。你可以不原谅,但照样活得好好的。
有个女性读者小时候被虐待,长大后试着原谅妈妈,可每次都气得牙痒。她跟沃克倾诉,沃克说:“你不用原谅,接受你的愤怒,用它保护自己。”她后来设了界限,不再跟妈妈过多接触,结果内心平静了好多。这故事让我感慨,原谅不是万能药,有时候说“不”更解气。
我也有过类似经历。有次朋友背叛我,我试着“高姿态原谅”,结果发现自己还是想偷偷踩他一脚。后来我想通了:我不原谅又怎样?我可以用这股劲儿让自己过得更好。所以,下次有人逼你原谅,你就回一句:“我先爱自己,谢谢!”
除了原谅别人,沃克还聊到更难的事:原谅自己。很多童年创伤的幸存者,内心有个“杠精”,老说“你真没用”“都是你的错”。沃克说,这其实是小时候为了生存学会的——怪自己总比怪父母安全。
他建议每天对着镜子说:“我原谅你,你已经尽力了。”我第一次试的时候,觉得自己像在演戏,差点笑喷,但坚持几天后,那种“内疚感”真的轻了点。自责就像个黏人的老朋友,赶走它需要点耐心。
书里有个例子:一个女人总觉得自己童年的不幸是“不够乖”,沃克让她写信给小时候的自己,说“你没错”。她哭着写完,终于开始觉得自己值得被爱。这让我鼻子一酸——咱们都该对自己好点,毕竟小时候的我们已经够努力了。
沃克不光讲道理,还给了个“疗愈工具箱”。我挑几个超实用的分享给你:
1 情绪日记:每天记下你的情绪,别评判,就观察。像侦探一样发现自己的“情绪规律”。
2 设边界:对不尊重你的人说“不”,从小事练起,比如拒绝加班。
3 自我对话:焦虑时,假装安慰朋友那样对自己说“没事,你很棒”。
4 哀悼仪式:点支蜡烛,为童年的损失默哀几分钟,写下感受。
我试了情绪日记,发现自己生气时老想吃甜食——原来情绪还带食欲啊!这些小工具不难,但贵在坚持,就像练肌肉,心灵也需要每天锻炼。
感谢你陪我走完这趟旅程!皮特·沃克的《不原谅也没关系》告诉我们:疗愈不是逼自己原谅,而是允许自己真实地感受、悲伤、成长。不管你是想放下过去,还是决定“不原谅也OK”,这本书都像个朋友,陪你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如果你觉得有共鸣,不妨找来读读,或者分享给需要的人。
听完后,试试这个:拿张纸,写下最近一次让你想“必须原谅”的事。你是真的想原谅,还是觉得“应该”?然后对自己说:“不原谅也没关系,我先照顾自己。”看看是不是轻松点?
下期见啦,祝你情感之路越来越顺!
来源:熊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