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网上热议“国家资本主义”这个词儿,听起来高大上,但咱普通老百姓更关心的是:家里的房贷谁帮着还?孩子的学费从哪儿来?街口的煎饼摊为啥能开十几年?其实翻翻中国的经济账本就会发现,这根本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
最近网上热议“国家资本主义”这个词儿,听起来高大上,但咱普通老百姓更关心的是:家里的房贷谁帮着还?孩子的学费从哪儿来?街口的煎饼摊为啥能开十几年?其实翻翻中国的经济账本就会发现,这根本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
老一辈人总念叨“公家的厂子养活一家人”,这话不假。50年代建起的钢厂、电厂,到现在还是电费便宜、铁路票价的“压舱石”。村里大伯说:“现在种地不用交公粮,但修水渠、发补贴还得靠集体。”而“90后”更熟悉的是另一套逻辑——开网店的老同学靠平台贷款翻了身,做IT的表哥在华为年终奖拿了20个月工资。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藏着中国经济的独特密码:国企像大树主干,给社会遮风挡雨;民企像枝头新芽,让每个普通人都有机会摘到果子。
有人质疑:“央企利润万亿,普通职工为啥只分到几千块?”可细想下,疫情期间全国高速免费、核酸检测补贴,钱从哪儿来?也有人吐槽:“民营老板住别墅,打工人996。”但县城超市老板娘王婶说得实在:“要不是当年政策鼓励个体户,我家俩娃哪能都供上大学?”其实国家早就画了红线:电信电力这些命脉行业必须姓“公”,而奶茶店、直播间这些让生活有滋有味的领域,放手让老百姓折腾。
最接地气的答案藏在菜市场。卖菜的张阿姨掰着指头算:“大棚是村集体建的,货车贷款找的是城商行,闺女在拼多多卖土特产——离了哪样都转不动。”这种“混搭经济”或许不够纯粹,但能让你早上喝到蒙牛牛奶,中午点美团外卖,晚上用微信付水电费。
究竟是谁在养着中国?这个问题或许该反过来问:当我们拒绝把经济切成“非公即私”的蛋糕时,老百姓的饭碗是不是反而更满了?
文:张章
来源:张章一点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