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与普京互打核嘴炮的真相:世界离核大战,到底还有多远?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3 14:44 1

摘要:今年10月,特朗普在“真相社交”上发文,称因为“其他国家的试验计划”,他已要求国防部门“立即”重启核武器测试,并强调是“对等”进行。几天之后,普京的回应紧随其后,声称俄罗斯军方也建议他,“准备进行全面核试验”。

文 | 秦蓁,深圳卫视、湖北卫视评论员、资深评论员

当今时代,全球战略风险的信号,有时居然是从社交媒体平台上传出的。

今年10月,特朗普在“真相社交”上发文,称因为“其他国家的试验计划”,他已要求国防部门“立即”重启核武器测试,并强调是“对等”进行。几天之后,普京的回应紧随其后,声称俄罗斯军方也建议他,“准备进行全面核试验”。

两位核大国领导人之间这种“你喊一嗓子,我回一炮”的互动,如同一场危险的核边缘政策游戏,通过公众平台直播。尽管事后美国能源部迅速灭火,否认有恢复全面核爆炸试验的计划,但这一幕已足以在全球范围内敲响警钟:我们似乎正在告别过去39年的核稳定时代,踏入一个战略不确定性陡增的新纪元。

引发特朗普声明的直接导火索,很可能是俄罗斯在10月下旬进行的两项新型武器测试。

其一是“海燕”(Burevestnik),一种核动力、核能力的洲际巡航导弹;其二是“波塞冬”(Poseidon),一种大型核动力、核装药的无人潜航器。这两种武器都突破了传统的“三位一体”核打击模式,它们的设计核心是为了绕开甚至穿透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

从本质上讲,俄罗斯测试的是核弹的“快递员”,而不是核弹本身。但这些异于常规、具有“末日武器”色彩的新型载具,无疑刺激了华盛顿的神经。特朗普所说的“对等测试”,很可能就是在混淆这两种概念,以威慑姿态要求美国也展示其核投送能力,或为美国未来的核军备发展争取政治筹码。

尽管美俄自冷战结束以来,都没有进行过全当量的核爆炸试验,但国际上针对核试验的禁令早已摇摇欲坠。

1996年签署的《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至今未完全生效,关键的未批准国包括中美俄三国。更微妙的是对“零当量”标准的挑战。美国情报机构曾指控,俄罗斯可能在进行“超临界测试”。这是一种在钢制容器内制造可自我维持的核连锁反应的实验,它释放的能量很小,但足以帮助俄罗斯科学家在不进行全面核爆炸的情况下收集核武数据。

如果这种指控属实,这意味着核大国之间的不测试默契已经失效。一旦一个国家跨越了零当量标准,即使没有全面爆炸,也打开了核武库升级的大门。美俄领导人虽然还没启动核爆炸,但他们的“核嘴炮”和新型载具测试,已经宣告了一个残酷的现实:那就是核武器作为政治工具的威慑价值正在被重新抬高,而维系核稳定的国际规范正在被加速侵蚀。

如果说美俄间的核口水战是旧冷战的延续,那么中国核力量的快速发展,则彻底重塑了全球的核战略格局,让美俄之间的“二人转”升级为三边竞争。美军战略司令部曾明确指出,美国历史上首次面临两个旗鼓相当的核武对手:中国和俄罗斯。

根据美国国防部的评估,自2020年以来,中国的核弹头库存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报告预测,中国的可投送核弹头数量到2027年将达到700枚,到2030年将达到1000枚。更引人注目的是,中国北方地区正在建设的约350个新的导弹发射井。

这种指数级的增长,打破了美国长期以来维持的对俄对等威慑和对华数量优势的战略平衡。在《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即将于2026年到期的背景下,美国面临巨大压力,需要考虑如何在中俄无上限伙伴关系的背景下,同时应对来自两个方向的核威慑。

《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曾是美俄之间维持核稳定的基石,它限制双方部署的核弹头数量为1550枚。随着这一条约的寿命接近终点,加之中国并未被纳入任何此类限制,军控体系的制动阀正在失效。

一旦军控谈判的大门被关上,大国竞争的逻辑就回到了最原始的“军备竞赛”轨道。每个国家都在追求核武库的现代化、多样化和扩张化。俄罗斯的“海燕”和“波塞冬”是寻求突破美国反导系统的产物;而中国的核扩张,则被认为是为确保在与美国的紧张关系中拥有可靠的二次打击能力。

战略三边竞争的出现,意味着大国之间不再有简单的核算术。互相威慑的复杂性呈几何级增长,任何一方的举动都可能被另两方视为挑衅,从而引发连锁反应。我们正在进入一个由战略不确定性主导的核时代。

回到最初的问题:我们的世界离核大战,到底还有多远?答案是:我们从未像现在这样,如此接近一场由误判和战略不确定性导致的核危机。

核大战不是由一个简单的开关触发的。在技术层面,中美俄三国依然拥有巨大的核武库,足以互相毁灭,这形成了相互确保摧毁的强大威慑。任何一个理性的领导人都不会主动按下按钮。

在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核风险的升高不仅仅是核弹头数量的增加,更是战略沟通渠道的缺失和政治意图的不可预测性。

核大国的领导人必须明白,核威慑不是一场可以随意玩弄的零和游戏。在核战略领域,共同安全才是唯一可行的安全。只有各国都把这一常识视作普遍真理,我们才能略微放下心头对核大战的忧虑。

来源:沉思的托克维尔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