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舆 | 自传恋爱小说引热议,作者并非单纯“受害者”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3 15:33 1

摘要:近日,一部名为《星轨》的“自传小说”在互联网引发热议。据报道,这是一部以真实学校为背景的校园题材作品,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并以真实姓名、地点和事件记录了自己与男友从初中到大学的感情纠葛,其中涉及的师生真实姓名多达上百位。

近日,一部名为《星轨》的“自传小说”在互联网引发热议。据报道,这是一部以真实学校为背景的校园题材作品,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并以真实姓名、地点和事件记录了自己与男友从初中到大学的感情纠葛,其中涉及的师生真实姓名多达上百位。

随着这部“自传小说”被意外地公之于众,作者、被记录者以及相关学校也悉数受到波及。当地教育局表示,已经采取保护个人隐私的手段,防止因为舆情的扩大给老师造成二次伤害。可以发现,《星轨》风波真正触及的,并非一个文学批评问题,而是数字时代个人表达与他人隐私权边界的伦理问题。

网络中虽然有流传纸质版《星轨》的图片,但它并不是具有正式编号的文学出版物,不应被置于同一套评价体系之下审判。因此,无论是批判小说中“脚踏两只船”等情节的道德瑕疵,还是嘲讽其“青春疼痛文学”式的文笔,其实都偏离了事件的核心争议。

从体裁看,《星轨》更像一本加长版的个人自传。作者把零散的文字整理成书,最初也只在密友圈内传阅,但她显然低估了“互联网没有隐私”这句话的威力。与锁在抽屉里的实体日记不同,一份电子文档的传播成本几乎为零。一旦文本有了数字载体,就如同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发送者本身无法控制它的流向,这也使得《星轨》成了一部游走在私人记录与公共文本模糊地带的特殊存在。

面对风波,作者曾表示“作品被传播,自己也是受害者”。她无疑是“二次传播”的受害者,但也变相说明,其缺乏数字时代私人表达与公共表达的边界意识,也未能尽到合理注意义务,对小说私下传播可能引发的侵权风险不够有预见性。

正如网友所言,“你身边的人并不想成为你故事里的NPC”。作者在书中自我剖析、袒露内心,这是一种无可厚非的个人选择,但她也应意识到,他人或许并不愿意以同样的方式被记录,更不愿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成为公众审视和谈论的对象。据报道,有被实名写入书中的当事人表示,自己在同学圈里“社会性死亡”,这无疑是令人尴尬且无奈的。

对互联网传播规律的敬畏不足,对人性窥私欲的复杂性预估不够,作者将包含了大量他人真实隐私的文本发送出去的那一刻,无论附加了多少“不要外传”的叮嘱,她就不再是单纯的受害者。若作品的传播侵害了小说中涉及的师生隐私、名誉权,就必须向受影响者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因此,对此事的讨论应避免两个极端。既不能因作品涉及个人道德瑕疵就对作者施以网络暴力,也不能因其自称“受害者”,就豁免其作为隐私泄露源头的责任。

创作者固然享有个人表达自由,但当文本涉及真实人物和他人真实信息时,这种自由就不能突破法律规定和公序良俗的底线。对于创作者而言,当自我表达时不可避免地涉及他人,最好采用化名等方式进行处理,这是对他人隐私的尊重,客观上也是让自己的作品不卷入争议风波的自我保护。

还有一些在评论区里“求资源”的围观者,看似只是在满足“吃瓜”的好奇心,实际上也构成了侵权行为链条中的需求侧。如果我们一边义正辞严地批判作者侵犯隐私,一边又迫不及待地想要一窥隐私全貌,这种批判便失去了道德立足点。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我们如何在尊重个体表达与保护他人隐私之间找到平衡?答案或许就在于培养边界意识。

既守护个人表达的自由,也不越界闯入他人的隐私领地。只有当每个网络公民都懂得这种边界的重要性,数字社会才能真正走向文明与成熟。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