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肺炎作为一种全球范围内高发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因其早期症状与感冒相似,常被公众误当作“普通感冒”而忽视,从而可能延误治疗。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肺炎相关科普知识,助力公众增强防病意识,筑牢健康呼吸防线。
肺炎作为一种全球范围内高发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因其早期症状与感冒相似,常被公众误当作“普通感冒”而忽视,从而可能延误治疗。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肺炎相关科普知识,助力公众增强防病意识,筑牢健康呼吸防线。
一、什么是肺炎?
简单来说,肺炎是肺部的“感染性炎症”,主要由细菌、病毒、支原体等病原体入侵肺部,导致肺泡、支气管等部位出现炎症反应。形象地说,肺部就像“空气过滤器”,正常状态下能够顺畅进行氧气交换,一旦被病原体“攻占”,过滤器就会发生堵塞,进而影响呼吸功能,严重时还可能引发全身感染。
肺炎并非单一疾病,常见类型包括细菌性肺炎(如肺炎链球菌肺炎)、病毒性肺炎(如流感病毒引发的肺炎)、支原体肺炎等。不同类型的肺炎,应对方式略有差异,但核心原则都是“早发现、早干预”。
二、肺炎是如何传播的?
肺炎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途径传染。飞沫传播是最主要的途径,感染者咳嗽、打喷嚏、说话时,会喷出带有病原体的飞沫,他人吸入后可能被传染。在拥挤的地铁、密闭的会议室等场所,都存在传播风险。接触传播则是指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物品(如门把手、手机、餐具)后,再用手揉眼睛、摸鼻子或嘴巴,病原体就会通过黏膜进入体内,引发感染。
三、肺炎与感冒如何区分?
很多人将肺炎误认为“重感冒”而硬扛,结果延误治疗。其实,两者症状有明显区别,掌握以下几点可帮助快速分辨:
1. 发热:肺炎多为持续高烧(38.5℃以上),服用退烧药后可能暂时降温,但易反复,持续时间较长(通常超过三天);普通感冒多为低烧(38℃以下),持续时间较短(多为1至2天)。
2. 咳嗽:肺炎初期多为干咳,后期可能出现咳痰,部分患者痰中带血丝,咳嗽频繁剧烈,甚至引发胸痛;普通感冒通常咳嗽轻微,少痰或无痰。
3. 呼吸异常:肺炎患者呼吸急促、困难,日常活动如走楼梯可能气喘吁吁;婴幼儿可能出现鼻翼扇动、呼吸时胸口凹陷等情况。普通感冒患者呼吸一般正常。
4. 全身症状:肺炎和感冒都可能伴有乏力、食欲不振、精神差等症状。老年人感染肺炎后可能不出现高烧,但会出现意识模糊、嗜睡等表现。
四、四类易感人群需格外警惕
1. 儿童群体:尤其是5岁以下婴幼儿,肺部和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易受细菌、病毒侵袭,是肺炎高发人群。
2. 老年群体:65岁以上老年人,肺部功能衰退、免疫力下降,且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感染后病情易加重。
3. 慢性病患者:患有糖尿病、慢阻肺、哮喘、心脏病、肾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抵抗力较差,感染肺炎后可能诱发或加重原有病情。
4. 特殊人群:孕妇、长期卧床者、接受化疗的癌症患者、服用免疫抑制剂者,以及长期吸烟、酗酒者,也属于肺炎易感人群。
五、预防肺炎要注意这六点
1. 及时接种疫苗:这是预防肺炎最有效的手段。建议老年人、婴幼儿、慢性病患者每年按时接种肺炎疫苗和流感疫苗(流感可能诱发肺炎),为肺部构建“防护盾”。
2. 做好日常防护: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搓洗20秒以上;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口鼻,用后及时丢弃;在流感、肺炎高发季节,少去人群密集的密闭场所,必要时佩戴口罩。
3. 保持环境通风: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减少室内病原体浓度,尤其在办公室、卧室等长期停留的空间。
4. 增强免疫力:保证均衡饮食,多摄入新鲜蔬果、鸡蛋、牛奶;每周坚持适度运动,避免过度劳累;规律作息,保证每天7~8小时睡眠,让免疫系统保持活力。
5. 远离危险因素: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肺部黏膜,增加肺炎感染风险;避免长期暴露于粉尘、烟雾、化学物质环境,必要时做好防护。
6. 早发现早治疗:如出现持续高烧、剧烈咳嗽、呼吸异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胸片、血常规等检查,明确诊断后尽早治疗,避免病情加重。
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温馨提示:希望大家关注肺炎危害,更希望每个人都能将护肺知识落实到行动中——从接种疫苗到勤洗手,从规律作息到及时就医,用小行动守护大健康。
记者:王敏娜
来源:光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