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社会组织“穿针引线” 助力产业园区“立园满园”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3 15:05 1

摘要:园区兴则产业兴,园区强则经济强。去年10月24日,成都市进一步明确“抓经济必须抓园区”,提出开展“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加快把园区建设成全市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主引擎。

园区兴则产业兴,园区强则经济强。去年10月24日,成都市进一步明确“抓经济必须抓园区”,提出开展“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加快把园区建设成全市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主引擎。

一年来,成都市民政局通过政策引领、机制创新与平台搭建,推动社会组织深度融入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以及“立园满园”,在产业园区内奏响了一曲政府引导、社会协同、企业受益的高质量发展“协奏曲”。截至2025年10月底,市本级22家社会组织引育链主企业25家,引进和投资项目资金达4.8亿元,新增会员企业243家,推动采购签约金额超10.4亿元,搭建产业对接平台26个,促成跨区域合作68项。如今,一组组亮眼数据、一个个生动场景,彰显着社会组织在赋能产业升级中的蓬勃活力。

顶层设计加速落地

政策引领社会组织服务产业发展

“社会组织不是旁观者,而是‘立园满园’的共建者、协同者、服务者。”今年3月20日,在“拼经济 搞建设”成渝行业协会商会服务园区高质量发展活动现场,成都市民政局负责人的话掷地有声。

当天,成都市民政局发布《2025年成都市社会组织助力产业园区“立园满园”专项行动方案》,标志着社会组织服务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全面落地。据了解,该方案明确提出产业协同平台共建、营商服务提质、产业园区品牌赋能、产业链提能级服务、银发产业园区创新服务“五大协同行动”,从政策上聚焦产业园区发展痛点,引导社会组织在政策传导、资源对接、品牌塑造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与此同时,成都市民政局持续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涉企收费清理专项行动,通过减免、降低、规范收费及争取帮扶政策,切实提升企业“获得感”。

“现在协会主动降费,还帮我们对接政策资源,真正感受到了‘娘家人’的温度。”成都某制造类企业负责人表示。

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成都市民政局已扶持90个社会组织项目,配套资金1600万元,减轻企业负担超4000万元,惠及企业7625家。一场由社会组织深度参与的产业变革,正在成都澎湃展开。

“我们不直接做招商,但通过服务增强园区粘性,降低企业流失率,这本身就是对‘满园’的实质支撑。”成都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秘书长胡胜全强调,该协会严格筛选会员单位,确保每一项服务都具备专业孵化能力。

事实上,成都市民政局此次五大行动推出的系列政策远不止于“减负”,更在于“赋能”。早在2023年3月,成都市民政局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百家社会组织助力产业建圈强链”专项行动,搭建起社会组织与产业发展的对接平台,助力成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机制创新

“多元协同”格局打通产业服务“最后一公里”

“立园满园”不仅是空间集聚,更是生态协同。成都市民政局创新建立“登记管理机关+行业管理部门+社会组织+链主企业”多元协同机制,从供给端系统梳理全市社会组织的行业分布、服务能力与资源禀赋,构建起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赋能链圈”。

在成都电子科大的产业园内,一场由成都现代金融产业生态圈联盟牵头的“产业链金融对接会”正常态化进行。成都现代金融产业生态圈联盟整合银行、保险、风投等资源,为园区企业提供“融资+融智”一体化服务。

“我们通过社会组织搭建平台,将特色金融要素与服务融入重点产业链,打通产业资本、持牌金融机构、优秀市场化机构及区域优质项目之间资源嵌入与综合服务的瓶颈,实现金融机构、市场化机构与优质项目精准匹配。”成都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其中,成都市电子信息行业协会承办“携手长三角 共享新机遇”2025“成都⇌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场景发布会,现场共发布187条机会信息,涉及金额超2000亿元。

无独有偶,成都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与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等单位共同发起成立成都(高新)新兴产业成果转化基地,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十佳孵化载体,园区在孵企业超40家,成功培育5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和6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助力企业获得超1500万融资,达到数亿元产值。

不难看出,这一机制的精髓在于“精准匹配”与“生态共建”,社会组织也不再是孤立的服务提供者,而是嵌入产业链的“连接器”。

“我们每场活动主题都基于前期深度调研,确保‘一园一策’‘一链一策’。”成都市社会组织促进会会长苏非介绍,2024年以来,该协会已在成都高新区、青羊区、双流区等重点园区举办“会客厅”及产业链对接活动40场,直接服务企业超400家次,间接覆盖超800家次。

此外,该协会还建立“企业需求清单”机制,累计收集诉求722项,并形成“对接—反馈—优化”闭环管理机制,确保服务落地见效。

“社会组织最了解行业痛点,也最能凝聚共识。”成都市银发经济产业联盟负责人表示,“民政部门搭建机制,我们来落地执行,真正实现了‘政社协同、产社融合’。”

数据显示,在创新方面,成都市民政局推动社会组织设立各级研发中心9个,参与制定10余项国家、省市级行业标准及团体标准,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8个,孵化新业态企业7家,举办产业对接及会展活动95场,引进高层次人才69人,培训产业链人才2560人次。

平台赋能

搭建“全周期”服务体系激活新质生产力

走进成都市温江区银发私域电商产业园,直播间里银发主播热情推介本地农特产品,后台数据分析屏实时跳动。6月26日,一场名为“银龄智链・聚势共生”的专题调研活动在此启幕。成都市民政局联合养老、电商、物流等10余家社会组织,实地调研银发经济新业态,并发布《成都市银发经济类市本级社会组织资源清单》,为“银发+产业”融合提供“资源地图”。

这是成都市民政局搭建“社会组织+园区+企业”全周期服务平台的生动缩影。目前,成都已在智能制造、银发经济、低空经济、文旅融合等领域的10个重点产业园区设立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人才招聘、供需对接、技术共享、品牌推广等一站式服务。

今年9月,成都民政局在彭州举办的“益社共筑 产才共兴”专场活动,汇聚社会组织、职业院校与园区企业,现场签订人才培养与项目孵化协议12项,推动“产才融合”落地见效。

“我们正推动社会组织从‘活动型’向‘功能型’转变。”成都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特别是在银发经济领域,社会组织具备专业服务力、资源整合力和品牌影响力,是构建‘政策—产业—服务—科技—人才’生态体系的关键一环。”

从政策设计到机制创新,从平台搭建到生态营造,成都市民政局正以系统化、专业化、品牌化的路径,推动社会组织深度融入“立园满园”战略。在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的今天,社会组织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为成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房金)

来源:金台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