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日下午16时,四川特大桥发生垮塌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3 15:00 1

摘要:清晨六点,社交平台被一段十秒的视频刷爆,画面显示横跨足木足河的红旗特大桥突然坍塌,钢筋混凝土残骸与山石一同坠入河中,腾起的烟尘似灰色巨浪般瞬间吞噬了半条河谷。配文简短地指出:“11月11日16时,四川阿坝红旗特大桥坍塌。”

清晨六点,社交平台被一段十秒的视频刷爆,画面显示横跨足木足河的红旗特大桥突然坍塌,钢筋混凝土残骸与山石一同坠入河中,腾起的烟尘似灰色巨浪般瞬间吞噬了半条河谷。配文简短地指出:“11月11日16时,四川阿坝红旗特大桥坍塌。”

我紧握手机,心中瞬间沉甸甸——身为参与过三座山区特大桥设计的工程师,看到自己曾挥洒心血的桥梁如此命运多舛,感觉心脏仿佛被一只无形巨手紧紧攫住,喘不过气来。

视频迅速传播,细节逐渐明晰。红旗特大桥,作为国道317线的关键节点,以及双江口水电站库区复建公路的核心,全长758米,主墩高达172米,其“Y”字形连续刚构设计在山区桥梁中堪称翘楚。曾几何时,1月14日它完成主跨合龙的喜讯还历历在目,当时业界纷纷赞誉其攻克了高海拔、高烈度地震区、库区蓄水影响等多重技术难题,预计将极大缩短沿线藏区的运输时间,对区域经济意义重大。然而,谁能想到,仅仅十个月后,它竟以如此惨烈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

上午九点,官方通报陆续发布,揭示了事发前后的经过。11月10日15时,道路巡查人员发现大桥右岸桥头路面和边坡出现宽约10厘米的裂缝,且裂缝持续扩大。当地部门反应迅速,当天17时25分发布交通管制通告,并设置远端分流点和近端管制点,禁止车辆通行。经连夜协调跨区域联动疏导,所有滞留车辆于当晚23时安全疏散。正是这提前21小时的果断处置,使11日16时的垮塌未造成任何人员伤亡。看到“无人员伤亡”四个字,我紧绷的神经稍稍舒缓,但随之而来的,是更深的惋惜与思考。

通报指出,垮塌的是靠近山体一侧的引桥及路基,主桥结构未受严重影响,初步判定事故原因为山体滑塌,排除了桥梁质量问题。地质专家分析认为,该区域地处横断山脉断裂带,地质结构脆弱,加之双江口水电站蓄水后水位变化长期侵蚀山体,以及近期持续降水,最终导致山体失稳滑塌,侧向冲击力超出桥梁承载极限。这些专业术语背后,是山区桥梁建设者最忌惮的“天敌”——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我回想起三年前在川西参与大桥设计时,仅地质勘查就耗时八个月,钻取岩芯、监测地下水、模拟山体稳定性,光地质风险评估报告就写了近百页,只为防范此类突发地质灾害。即便如此,我们仍不敢有丝毫懈怠,深知每一个数据、每一次验算都关乎桥梁安全及过往行旅生命。

中午,我拨通了在阿坝州交通运输局工作的老同学老周的电话。电话那头,他的声音充满疲惫:“这几天没合过眼,事发后我们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眼前的景象太让人揪心了。刚建成的桥就这么塌了一段,沿线群众的出行、民生物资运输都受影响了。” 老周表示,事故发生后,地质专家和桥梁工程师已通过无人机测绘、岩芯取样等技术手段全面勘查,目前正在核查设计阶段的地质风险评估、施工规范执行及运维监测等情况,重建方案需等地质条件重新评估后才能制定。“你知道吗?这座桥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施工时,工人在海拔三千多米的山上作业,冬天零下十几度,手冻得握不住工具,还是咬牙坚持;我们的技术人员每个月都要去现场巡检,就怕出现安全隐患。” 老周的语气里满是惋惜,“好在提前发现了裂缝,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下午,我翻阅了所有关于红旗特大桥的公开资料和网友爆料。有网友发布了大桥垮塌前的照片,清晰可见桥头路面的裂缝蜿蜒如蛇;现场目击者描述,垮塌时听到“轰隆”一声巨响,像打雷一样,烟尘久久不散。评论区里,网友态度理性,有人点赞提前管制的果断,有人惋惜桥梁垮塌,也有人担忧后续交通出行。但也有少数人质疑“刚建成就垮,是不是质量有问题”,看到这些评论,我心里很不是滋味。身为工程师,我深知山区特大桥建设的难度,高海拔、强紫外线、复杂地质、极端天气,每一个因素都在考验着桥梁的质量和设计的科学性。而红旗特大桥的设计和施工,均严格按照国家规范执行,此次垮塌是山体滑塌这一不可抗力导致,并非质量问题。但这也提醒我们,山区桥梁的建设和运维,永远不能掉以轻心。

傍晚,我坐在书桌前,翻开了自己参与设计的第一座山区大桥的资料。那座桥也建在断裂带上,建成五年来,我们建立了常态化的监测机制,每隔三个月就会进行一次全面巡检,用传感器实时监测桥梁结构和周边山体的变化。正是这种“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才让大桥至今安全运行。红旗特大桥的事故,给所有桥梁建设者敲响了警钟:在自然面前,人类的工程技术固然强大,但更要保持敬畏之心。无论是设计阶段的地质勘查,还是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控,亦或是建成后的运维监测,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有丝毫疏漏。尤其是在库区、山区等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更要强化地质预判,完善防护监测体系,才能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

夜幕降临,窗外的城市灯火璀璨夺目。我想起红旗特大桥沿线的藏区风光,想起它建成后本应给当地群众带来的便利,想起那些为它付出心血的建设者,心里满是怅然。但我也相信,相关部门会尽快查明事故原因,科学制定重建方案,这座承载着区域发展希望的大桥,终将再次横跨在足木足河上。而这次事故带来的教训,也会让我们在未来的桥梁建设中,更加注重安全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更加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专业。

我在日记本上写下:“桥梁是连接希望的纽带,安全是桥梁的生命线。每一座大桥的建设,都应带着敬畏之心,精益求精;每一次事故的发生,都应成为改进的契机,警钟长鸣。愿红旗特大桥的重建之路顺遂,愿所有山区桥梁都能安然无恙,守护着行人与车辆,驶向远方。” 写完这句话,我合上日记本,心里的沉重渐渐化为一种坚定——作为工程师,我们的使命,就是用专业和责任,筑起一道道安全的屏障。

来源:冰淇淋谈时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