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人进步最大的阻力,往往不是来自外面的竞争,而是来自内部的熟悉——那些你身边的、自认为对你“知根知底”的人。
一个人进步最大的阻力,往往不是来自外面的竞争,而是来自内部的熟悉——那些你身边的、自认为对你“知根知底”的人。
越是身边常相处的人,越容易对你的进步阴阳怪气。 当你取得某种成功时,那些自认为对你“知根知底”的人,往往最容易产生嫉妒情绪。
为什么你越优秀,越容易招来亲近之人的小嫉妒?
这不是因为他们不善良或人品不好。而是人性中「自我防御系统」在作祟。这套系统的核心功能,就是维持人对世界认知的稳定,而你的快速成长,成了他们系统里最不稳定的bug。
当一个人发现他印象中“本该如此”的你,突然变得“并非如此”时,他的第一反应不是欣然接受,而是启动防御,试图在心理上将你拉回他熟悉的那个位置,以维系他内心的秩序感和安全感。
因为陌生人与你本无认知,你的优秀于他们是新闻;而亲近的人,内心却有一套关于你的“旧系统”,你的突破,首先冲击的就是这套系统。
当你的成长速度超过了他们对我们的「原有印象」,取得一个新成绩时,有些人会基于你的现状来评估你,而有些人则会启动他们的“考古模式”,试图从你的过去中找到你“并没那么厉害”的证据。——以确定你还是那个他们「熟悉的」「旧系统的」你。
——通过质疑你成功的必然性,来维护他们内心世界的秩序。
在「自我防御系统」下,他们没办法立即去欣赏你那些“崭新”的优点,会潜意识的翻出你过往的平凡与普通,以此得出“你还是原来的你”的结论。
为了说服自己,他们对你的优秀和取得的成就,很容易产生“你只是运气好”的错觉,进而滋生嫉妒情绪,认为你的成功与你的能力并不相称。
好在,同时还有另一个事实,那就是当你“优秀常态化”时,他们反而会成为你最坚定的“口碑传播者”——因为承认你的优秀,已经成了他们的新舒适区。
阶段一:你要打破了他们给你的“心理定价”
比如我刚带团队那会儿,当时团队里最年轻的姑娘接手了大项目,老同事表面鼓掌,转身就在茶水间嘀咕:“她不就是运气好赶上风口么?”
你很难说这些老同事就是坏人,但当他们看到她用半年时间成为公司销冠,两年后升任城市经理,如今再提起她,那些老同事口径统一变成了:“她,能力很强一姑娘。”
看,他们并非针对个人,只是一时无法接受“新人突然成了负责人”的认知变化。
这时候任何解释都是苍白的,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用持续稳定的表现,强行建立新的「价值共识」。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这就像股市:一支股票突然暴涨,早期持有者会疯狂抛售,认为它“德不配位”;但只要它能持续稳在高位,人们就会慢慢接受它“本就该值这个价”。这时候,若这支股票再次上涨,大家都会疯狂追捧买入。
阶段二:用“成功惯性”刷出新的认知锚点
当一个女生工作几年就凭自己能力全款买房时,那些所谓家族群的亲戚背后说话都不会太好听,酸言酸语绝不会少。他们会用这个女生十年前的无知来佐证她今天的成功纯属踩了”狗屎运“。但只要几年时间,女生转头又是创业开工作室。又是带父母出国旅游,这时候她再买第二套第三套房时,家族群提到她清一色"这姑娘打小就聪明"。所有人都只会觉得“这姑娘一看就有出息,有本事”。
你看,想仅凭借一次短期的成功,就想让所有人信服是极其困难的。
好在,改变评价也只是需要足够多的成功样本来刷新他们的认知数据库。
对抗质疑最有力的方式,是创造一种是创造「成功惯性」。
就像乔丹,都需要用两个三连冠,才能让世界从“那个很能跳的男孩”的旧印象,彻底刷新为“历史上最有价值的球员”的新认知。
你要保持优秀,持续的成功,持续拿到大结果,让人们有足够的时间去调整对你的评价,重新种下"你本来就应该这么优秀"的新认知。
阶段三:遇到酸言酸语反而要学会窃喜。
这说明你的成长速度已经超过身边人的认知更新速度。
每一次面对阴阳怪气却选择继续前行,都会强化“成长者肌肉”。
这就是成长路径造就的人际规律——
你的成长惯性够强,看到的是更广阔的天地,只要有一丁点进步的可能你就会去抓,哪怕暂时不被理解也无所谓,下次机会来临你还会去抓;
而如果你的成长惯性不够强,你看到的是被议论的风险,只要有可能被质疑,你就倾向于收敛锋芒,宁可待在原地维持和谐,最后就真的活成了别人嘴里的样子。
所以啊,别怕那些暂时的质疑,别被暂时误解困扰。
保持优秀,保持成长,去成为那个「每次出现都比上次更耀眼」的人,当优秀成为你的一种习惯,那些曾让你不适的声音,终将成为你晋级之路上最微不足道的背景音。
要相信,时间是最好的裁判 而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
漂亮地赢,持续地赢
来源:白熊火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