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生互动频繁,学校人口密集、集体活动多,一旦有流感病例出现,很容易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健康监测:学生出现发热伴咳嗽,及时就医,建议在家休息,痊愈后再返校。减少接触、防止扩散:流感流行季尽量少去商场、地铁等人员…
最近气温骤降,为了让大家健康度过这个冬天,鸡西疾控特别为大家整理了一份流感防护小贴士。
流感为啥专挑孩子“下手”?
流感病毒传染病强,研究表明流感发病率在儿童中最高。学生互动频繁,学校人口密集、集体活动多,一旦有流感病例出现,很容易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
流感病毒“藏”在哪?
1.飞沫传播:咳嗽、打喷嚏时喷出的飞沫。
2.接触传播:病毒附着在课桌、门把手等物体表面,通过手接触口鼻感染。
3.空气传播:密闭空间内长时间悬浮的气溶胶
学校防控“漏洞”要警惕!
漏洞1:晨检不严格,带病上课。
漏洞2:教室通风不足,消毒不到位。
漏洞3:学生卫生习惯差,共用物品不清洁。
招筑牢校园“防护墙”!
1、健康监测:学生出现发热伴咳嗽,及时就医,建议在家休息,痊愈后再返校。
2、通风卫生:加强各类学习、生活、娱乐、工作场所的卫生与通风,保持空气流通,保持室内外环境卫生整洁。在流感流行季节,集体性活动尽量安排在室外进行。
3、加强培训:学校应针对老师、校医等人员开展流感日常防控和疫情报告处置要求的相关培训。
4、健康教育:加强师生健康知识教育,教育学生打喷嚏时要主动掩住口鼻,提高防病意识。
5、应急管理:发现流感样病例异常增多,及时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
个人防护“秘籍”请收好!
打疫苗: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个人预防流感的有效手段,可以显著降低接种者患流感以及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未接种流感疫苗的人群,在整个流感流行期仍可预约接种。
勤洗手:用肥皂水或洗衣液和流动水清洗双手,平时避免用脏水触碰眼、鼻或口。
戴口罩:在流感高发季节,前往人群聚集的场所建议佩戴口罩。有发热、咳嗽或咽痛等流感症状的学生,需佩戴口罩,并到校医室做进一步排查,同时通知家长接回或根据病情就医。
一、什么是流行性感冒?
每年的11月-次年1月(有时延续至3月)都是流行性感冒的高发期,那么到底什么是流行性感冒呢?流行性感冒分甲、乙、丙、丁四种类型,但和人类健康最相关的只有甲、乙两类。其中甲型流感病毒最“活跃”,会根据表面的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两种糖蛋白,演变出不同亚型,比如我们常听到的H1N1、H3N2,就是当前季节性流感的“主力”;乙型流感病毒相对“温和”,变异慢,主要分Victoria 系和 Yamagata系,近五年Yamagata系都未出现过。
流感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一般比普通感冒症状更重,传染性更强。在人员密集的校园里较易扩散。流感的潜伏期一般为1-7天,其症状为发热、流涕、头痛、全身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呼吸道症状较轻,可伴有腹泻。
二、如何科学预防流感?
1、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口鼻,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睛,规范戴口罩,做好基础防护。
2、保持环境通风:室内每天至少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3、增强免疫力:保证充足睡眠,均衡饮食,适当进行体育锻炼,避免过度劳累。
4、减少接触、防止扩散:流感流行季尽量少去商场、地铁等人员密集的封闭场所,减少接触病毒的机会;如果家人或同学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尽量避免密切接触,让患者居家隔离,防止疫情扩散。
5、接种疫苗:建议尽早接种流感疫苗,尤其是儿童、慢性病患者这些高危人群,因为流感病毒每年都会变异,所以建议年年接种,能大幅降低重症风险;
三、出现流感症状怎么办?
如果同学出现发热(尤其是体温≥38℃)、咳嗽、咽痛等症状,请立即佩戴口罩,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同时告知班主任,居家休息,避免带病上课或参加集体活动,防止传染给他人。
健康无小事,防护要及时。让我们一起行动,筑起校园健康防线!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