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晚年坦言:共产党能胜利,全因毛主席一个无人能及的本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2 02:17 1

摘要:【人民日报海外网】等(详细信源附在文章末尾)。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

本文信源来自权威报道:【人民日报海外网】等(详细信源附在文章末尾)。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

文|文史典

编辑|文史典

国民党输得不冤,共产党赢得也不奇怪。

这是张学良晚年看透国共兴衰后的一句感慨,作为曾统领东北军的少帅,他亲历国共两党的纷争,也见证了中国现代历史的转折。

从1936年西安事变后被蒋介石软禁,到1990年恢复自由,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给了他足够的观察和思考。

张学良认为,共产党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走到最后,靠的不是运气,而是毛主席那种“顺应民意”的高超智慧;而国民党的失败,根本原因在于失去了百姓的支持。

国共之争的成败,归根结底还是民心向背的问题。

作为西安事变的主角,张学良一生与国共两党有着复杂的纠葛。但从1936年起,他的政治生命戛然而止,被蒋介石长期软禁,远离了权力中心。

然而,这一段漫长的囚禁生涯,也让他得以以旁观者的身份,冷静地观察局势的发展。

西安事变

几十年的软禁生活中,他通过读报、听广播,关注国共两党的兴衰变化。

他目睹了国民党从全国执政党一步步退守台湾,也见证了共产党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发展成执掌全中国的大党。

这种“旁观者清”的视角,使他能够从更客观的角度分析出国共两党兴衰的根本原因。

张学良晚年感慨:“国民党输得不冤,共产党赢得也不奇怪。共产党是靠着民心一步步走向胜利的,而国民党则把民心彻底丢光了。”

在张学良看来,国民党的失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表面上看,国民党掌握了当时中国最强的军队、资源和国际支持,甚至在抗战胜利后站到了国际舆论的“制高点”。

但实际上,国民党内部的腐败、脱离群众的作风,早已让它失去了民众的信任。

张学良认为,国民党标榜的“三民主义”是个好理论,但却成了空洞的口号。无论是党员还是百姓,大多数人对三民主义的真正含义毫无理解,只是机械重复。

张学良曾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讽刺说:“国民党喊三民主义,就像老太婆念阿弥陀佛,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理论流于表面,信仰自然缺乏力量。

蒋介石的领导风格,更是让国民党内部问题雪上加霜。

张学良对蒋介石的评价并不高,他认为蒋介石用人唯亲,只重用“奴才”,却排斥真正有才华的人。

而蒋介石本人的作风,也非常浮夸。比如,1945年重庆谈判时,蒋介石穿着笔挺的西装,胸前挂满勋章,出门车队开道,排场极大,甚至连随行的厕所都是空运来的。

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与蒋介石合影

在张学良眼里,这种脱离实际的仪式感,和当时民众的困苦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

国民党军队的腐败则是另一个致命伤。张学良认为,国民党军队不仅士气低落,而且严重伤害了百姓的利益。

很多士兵参军只是为了混口饭吃,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战。而在“剿共”过程中,国民党军队烧杀抢掠的种种恶行,更是让百姓对他们怨声载道。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队对资源的掠夺被形容为“五子登科”,抢房子、车子、金子、票子和女子,彻底失去了民心。

国民党军队

张学良直言:“一个政党如果连自己士兵的信仰都守不住,再怎么强大也站不住脚。”

相比国民党的脱离群众,共产党在张学良眼中则显得务实、接地气。

特别是毛主席,他真正做到了“顺应民意”,以一种近乎直觉性的敏锐抓住了百姓最关心的问题。

张学良对毛主席的务实作风印象深刻。他提到,毛主席曾在才溪乡搞基层调研,花十几天时间与村民交流,记录柴米油盐、粮食收成、孩子上学等细节。

这种深入基层的态度,让毛主席能够及时了解百姓的真实需求,并将这些信息转化为实际政策。

张学良感慨,这种“接地气”的作风,正是共产党能够赢得民心的原因。

在军队管理上,共产党也展现出与国民党完全不同的风格。毛主席通过思想教育,让每一名士兵都明白自己为什么打仗。

“我们打仗是为了让你家里的地不被地主抢走,是为了让你的孩子能上学不受欺负。”这种简单而直白的宣传方式,比国民党那些空洞的口号更有效。

红军士兵在长征路上可以啃树皮、吃草根,但依然斗志昂扬。相比之下,国民党士兵装备精良,却士气低迷。

张学良认为,这种差距的根本原因在于信仰的力量。而这种信仰,来源于共产党真正触及了百姓的核心利益。

土地改革是共产党的另一大制胜法宝。在根据地,共产党推行了土地改革,把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让老百姓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

这一政策直接解决了中国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也让共产党赢得了最广泛的支持。

此外,共产党的纪律作风也让张学良非常赞赏。他提到,共产党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做到“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这种铁的纪律,让百姓对共产党军队充满信任。在淮海战役中,543万民工自发支前,比参战解放军多出9倍。

淮海战役

山东农民唐和恩甚至用小竹竿刻下88个途经城镇的名字,帮助前线运输。

张学良通过几十年的观察和思考,最终得出一个朴素但深刻的结论:国共之争,真正的决定因素是民心。

国民党虽然掌握了强大的军队和资源,但因为脱离群众,最终丧失了民众的支持。而共产党无论是在信仰、政策,还是作风上,都始终把民心放在第一位。

1976年毛主席去世时,数以万计的群众自发涌向天安门广场悼念,哭声震天。这一幕让张学良非常震撼,他感慨道:“民心这种东西,是买不来的,是摆不出来的。”

两党之间的胜负,早在百姓的态度中写好了答案。

蒋介石的失败,不在于他武器不够先进,也不在于资源不够多,而在于他没能抓住民心;毛主席的成功,也不在于手段有多高明,而在于他始终站在百姓的立场上。

开国大典

张学良的这一总结,虽然简单,却揭示了历史的本质:谁能赢得民心,谁就能赢得天下。

你怎么看张学良的这番话?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来源:文史典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