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短短四句诗,写清了人心为何狭隘,不愧是心学大家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2 06:51 1

摘要:发生在他身上的乐子事,要一壶酒能讲上一天一宿,比如豹房、禁猪、收养义子、偏爱人妻、男女通吃等。

一首诗,一段历史,一个小故事。

文/枫见月

一、龙场悟道

公元1505年,明孝宗朱佑樘崩,太子朱厚照即位,是为武宗。

都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非也。

比起他老爹的治政能力,朱厚照差了不是一星半点。

发生在他身上的乐子事,要一壶酒能讲上一天一宿,比如豹房、禁猪、收养义子、偏爱人妻、男女通吃等。

并且朱厚照还多才多艺,精通多邦语言,简直就是个“外语怪”。

刚做皇帝没多久,朱厚照就懒得打理朝政了,并宠信宦官刘瑾,重用“八虎”。

当然,朱厚照这样做也是有原因的,他一生都在抵抗文官,想借宦官之手压制内阁,使皇权不为臣子所限。

第二年,多灾多难。

先是彗星出现,接着凤阳暴雨,南京大风,后陨石坠落京城,赶巧不巧地就砸中了太庙。

这在古代,都是了不得的征兆。

于是,五官监侯杨源称星象异常,内阁集团上疏,请诛“八虎”。

“八虎”扑在朱厚照面前痛哭,得以保全。

随后,刘瑾发起反击,将六科给事中戴铣、十三道监察御史薄彦徽等人投入锦衣卫大狱。

时王守仁任兵部主事,遂上疏弹劾刘瑾,被杖四十,贬为龙场驿栈驿丞。其父王华也被勒令致仕。

龙场在贵州,偏远荒凉,苗僚杂居,条件相当艰苦,而“驿丞”更是未入流的芝麻小吏。

尽管如此,刘瑾也不打算放过王守仁,派人暗中追杀。幸好王守仁机敏,佯装跳水自尽才逃过一劫。

正是在龙场,王守仁开始思考人生,坐洞观心,通读儒家经典。

某一日,王守仁豁然开朗,悟出“心学”要义,提出“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的思想理论,史称“龙场悟道”。

因此,王守仁一跃成为“心学”集大成者。

二、娶亲失踪

王守仁,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

其父王华为宪宗朝状元,累官至翰林学士、礼部左侍郎。

据载,王阳明的母亲怀胎十四个月未分娩,某一天祖母梦见天神着绯玉衣,怀中抱一赤子,从天而降,云中有仙班礼乐,遂王阳明呱呱坠地。

祖父为其取名为“云”。

虽说有吉梦加持,但王阳明直到五岁还未能开口讲话,急坏了一家人。

时有高僧路过,面授机宜,摸着王阳明的小脑袋瓜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

因此,王阳明的祖父遍阅典籍,据《论语·卫灵公》所言“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其改名“守仁”。

神奇的是,不久后王阳明就能开口讲话了。

不仅如此,王阳明还能背诵祖父读过的书。

十岁之前,王阳明荒于学业,酷爱象棋,直到王华一怒之下,将棋丢进河中,王阳明才开始励志,以诸葛亮为榜样,学习兵法、骑射,并展现出“过目不忘”的天赋。

十五岁,王阳明听说刘通、冯子龙、石和尚等人在襄阳聚众起义,屡次想要给皇帝上书献计,却遭到王华呵斥。

随后,王阳明一人一骑游居庸关,勘测地形,还拟定了一套御敌之策。

突出的军事才能,让王华很是苦恼,怕他锋芒太露,过刚易折。于是在他十七岁这年,为其成家,娶江西参议诸让之女。

不曾想,娶亲这天,王阳明却玩起了失踪,一早就跑去铁柱宫,与一位善谈的道士论经。

但是婚后,王阳明开始收敛心性。

公元1489年,王阳明携夫人回余姚,途经广信时,拜谒了大儒娄谅。娄谅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王阳明尤为震撼。

之后,王阳明通读朱熹著作,为了搞清其中的道理,竟然盯着竹子看了七天七夜。

不过,王阳明并没有从中悟出什么,遂对“朱熹理学”产生了怀疑。

三、心学初成

公元1492年,王阳明首次参加乡试,与胡世宁、孙燧同榜登第。接下来两次会试,皆落榜。

公元1497年,鞑靼小王子寇边,明将王玉、刘钦战死,朝野震惊。

王阳明试着用果核排兵布阵,却被人讥笑为赵括“纸上谈兵”。

于是,王阳明开始探索理学,再读朱熹《四书集注》,依旧未能有所悟,遂产生弃世入山的念头。

公元1499年,王阳明会试登第,赐进士出身。实际上,这场科举风波很大,因考前徐经曾向主考官程敏政求文,爆出“科举泄题案”,唐伯虎亦受牵连。

后经查,“泄题案”并无实证,但徐经和唐伯虎依旧不取,程敏政请求致仕,归乡后不久病死。李东阳在此案中亦受牵连。

登科后,王阳明授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期间平反多件冤案。

公元1502年,王阳明告病,归会稽筑“阳明洞天”,自号“阳明子”,静坐参悟,“心学”理念初有眉目。

未几,王阳明准备开馆收徒,与“甘泉学派”创始人湛若水论道,时人称“王湛之学”。

公元1056年,刘瑾弄权,王阳明因为戴铣伸冤而被贬龙场,虽远谪千里,却也因此悟道。

四、一战封神

公元1510年,刘瑾被诛,王阳明迁南京刑部主事。期间曾受聘主讲“文明书院”,首次将“知行合一”理念传众。

六年后,鞑靼小王子再次犯边,同时江西盗贼四起,朝廷疲于应对,遂命王阳明前去平乱。

到任后,王阳明连破四十寨,斩、俘七千余众。

仅仅数月,为祸十数年的贼寇被彻底荡平,当地百姓都惊呼王阳明为神。

公元1519年,宁王朱宸濠叛乱,并自立为帝,准备攻打南京。

当时王阳明正准备前往福建平乱,已经行至丰城,得知宁王反,立即赶往吉安,招募义兵,准备讨伐。

王阳明深知,如果宁王顺江直下,南京必丢,再据城而守,以他麾下那点兵力,无异以卵击石。

于是,王阳明决定用疑兵之计,先是传檄各地至江西勤王,并到处张贴告示,声称朝廷已经派兵八万,将与自己汇合,总兵力超十六万,准备攻宁王老巢南昌。

为了争取时间,王阳明又写密信给宁王新封的左右丞相李士实、刘养,让他们劝宁王攻打南京,故意将密信内容泄露给宁王。因此,在李士实、刘养极力劝宁王攻取南京时,宁王反而按兵不动,原地观察了十余天。

得知消息为假后,宁王这才率军东下,攻下九江、南康两城,逼近安庆。

然而此时,王阳明已经悄悄摸近南昌。

无奈,宁王只得撤兵回援。

当时有谋将劝王阳明趁机救安庆,但王阳明认为,如果出兵救援,必定与宁王主力相持,南康及九江若来围攻,腹背受敌,不如一鼓作气,攻下南昌。

相形之下,宁王的手段则弱了许多,本来安庆就久攻不下,还要抽调主力救南昌,分兵之后战力严重受损。若当时宁王坚决攻下安庆,王阳明只能眼睁睁看着南京失守。

可宁王偏偏中计,率疲惫之师与以逸待劳的王阳明决战于黄家渡,遭遇惨败,死伤万余。

次日,宁王退守樵舍,将方舟连在一起,组成方阵(此阵甚熟)。王阳明用小舟装满干柴,以火攻之,杀敌三万余。

此战过后,宁王及其党羽悉数被俘,等朱厚照决定率军亲征时,这边仗已经打完了,前后历时仅四十三天。

然而王阳明并未得到封赏,反遭先锋许泰及监军太监张忠诬陷,称其曾投靠宁王,见宁王事难成才倒戈,并私吞宁王财物。

因此,朱厚照拒绝王阳明北上献俘。

王阳明并没有过多争执,适逢祖母病逝,乞归乡省葬,未得恩准。

五、人心何以狭隘?

公元1521年,武宗崩于豹房,从弟朱厚熜继承大统,为世宗。

随后,王阳明再因宁王案遭诬陷,故而请辞,未得恩准。

未几,冤情得雪,王阳明迁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

公元1522年,王华病逝,王阳明归乡丁忧。期间创“阳明书院”,传播“王学”。

公元1527年,广西再乱,朝廷以都察院左都御史将王阳明召回,命其平乱。临行前,王阳明在天泉桥留心学四句教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谓“天泉证道”。

广西之乱平定以后,王阳明在当地兴办学院,后因病重上疏请辞。

公元1529年,返乡途中,王阳明于舟中病逝,终年五十七岁,留遗言与门生: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灵柩归乡时,沿途百姓皆穿麻衣哭送,后穆宗追赠王阳明为“新建侯”,谥号“文成”,万历年间从祀于孔庙。

纵观王阳明这一生,致力于心学,随处悟道,以宽广的格局和视野看待人事,正如他在《蔽月山房》一诗中所写: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人心何以狭隘?

就是因为常一叶障目,不知山高,不知月大。

而阳明先生能以文弱御强敌,在人生最低谷时,反而修心问道,自是目之高远,所见不凡。

来源:轻轻子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