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年薪三千万却踢出两千万的水平,CIES直接把姆巴佩们钉在耻辱柱上,球迷炸锅:原来我们熬夜看的不是球,是钞票飞。”
“年薪三千万却踢出两千万的水平,CIES直接把姆巴佩们钉在耻辱柱上,球迷炸锅:原来我们熬夜看的不是球,是钞票飞。”
榜单刚挂上网,评论区就分成了两派。
一边骂“高薪低能”,一边护“你行你上”。
吵得再凶,也绕不开那个赤裸数字:姆巴佩去年税前固定工资3125万欧元,CIES按场上贡献只给2280万,差价840万,够买三架直升机。
皇马内部倒不心疼。
他们给姆巴佩的合同里,竞技奖金只占一半,另一半是“把伯纳乌变成流量直播间”的酬劳。
球衣一天卖十万件,社媒涨粉百万,这些算不清的隐形收入,CIES的模型直接归零。
所以俱乐部高层私下放话:“我们买的是印钞机,不是进球机器。”
利物浦那边就没这么潇洒。
萨拉赫差600万,落差25%,管理层一边心疼预算,一边还得在续约合同上写“尊重”。
33岁,速度肉眼可见地下滑,沙特每年夏天都甩来一份税后翻倍的天价。
留,意味着打破工资结构;放,意味着前场要重新洗牌。
球迷在论坛里投票,六成选择“再爱一年”,可身体诚实的球探部门已经把替代者名单递到办公桌。
贝林厄姆的“溢价”最微妙。
2083万对1750万,差330万,比例16%,看起来不疼。
但别忘了他才22岁,皇马把他当未来十年的队史封面。
银河战舰的算法是:现在多给300万,是为了五年后不用跟曼城、巴黎抢一亿签字费。
换句话说,工资条上的溢价,其实是预付的“忠诚保证金”。
有人多拿,就有人少得可怜。
本菲卡的小将内维斯,实际年薪582万,表现却值1730万,三倍差距。
葡超工资帽低,本菲卡原本乐得省钱,现在曼联、巴黎双双把违约金盯到1.2亿,俱乐部才意识到:省下的工资,迟早要一次性赔在转会里。
同理,利物浦的索博斯洛伊,725万工资干1710万的活,红军赶紧把续约日程从2026提前到2025,免得被人“薅羊毛薅到秃”。
CIES的模型不复杂,就是把进球、助攻、抢断、关键传球折算成“胜利贡献”,再乘以欧洲俱乐部平均赢球奖金。
简单粗暴,却第一次把“商业溢价”扒得精光。
球迷这才发现,原来偶像的工资条里,藏着一半广告费。
可模型再锋利,也切不开人情世故。
老将的功勋、新秀的潜力、巨星的票房,这些没法量化的东西,才是豪门愿意多掏钱的真正原因。
换句话说,足球从来不是单纯的“按劳分配”,而是“按未来可能的故事付费”。
接下来几年,FFP越收越紧,俱乐部会学着把故事讲得更便宜。
高薪群体会迎来最残酷的考核:要么把表现年薪追上来,要么接受降薪或转会。
毕竟,连皇马都开始算细账,其他队更没有任性的资本。
对球迷而言,这份榜单最大的价值,是换一双更冷静的眼睛看球。
下一次骂“这货也配拿这么高”之前,可以先想想:工资条里有一半是替俱乐部收广告费,进球只是利息。
如果还是咽不下那口气,就盯着看第二年——故事讲不下去的时候,钞票会第一个翻脸。
来源:坦荡的糯米QfhP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