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被视作“下一个万亿终端”的人形机器人赛道,率先传来倒闭声——硅谷明星初创公司K-Scale Labs在烧光资金后黯然关门,成为赛道“生死元年”的典型案例。
一、赛道寒冬:明星初创公司的倒下
2025年,被视作“下一个万亿终端”的人形机器人赛道,率先传来倒闭声——硅谷明星初创公司K-Scale Labs在烧光资金后黯然关门,成为赛道“生死元年”的典型案例。
1. 倒闭始末
资金耗尽:K-Scale Labs成立于2024年,总部位于硅谷帕洛阿尔托,2025年2月曾以5000万美元估值完成约4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领投方为Fellows Fund),4月又获25万美元追加投资。但最终现金储备仅余约40万美元,CEO Ben Bolte原计划再融资1000万-1500万美元,却以失败告终。
收购无果:Bolte曾与类人机器人公司1X Technologies、The Bot Co.探讨收购可能性,但1X仅愿吸纳少数团队成员,不愿收购公司其他资产,The Bot Co.未回应,收购路径断裂。
用户影响:公司已制造10台原型机,获得超100台预购订单(每台售价约1.5万美元,累计订单金额超200万美元,OpenAI机器人业务负责人Caitlin Kalinowski也曾预购),最终无法交付,需退还用户订金,核心员工数月内已陆续离职。
2. 失败核心原因
类人机器人硬件研发与量产对资本、供应链、工程人力要求极高,而公司仅约10人团队,难以同时推进开发、迭代与规模化交付。
融资窗口收紧,行业资本开始区分“PPT概念”与“现金流能力”,单纯依赖技术潜力和理念吸引力难以持续获得资金支持。
二、量产鸿沟:技术、成本、供应链的三重卡壳
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订单量首次突破万台,资本市场欢呼“奇点已至”,但产业链却面临“量产鸿沟”——特斯拉Optimus将年度产能从5万台下调,核心问题集中在技术、成本、供应链三方面。
1. 技术端:三大“隐形天花板”
关节能耗悖论:人形机器人通常有30-40个自由度,需输出大扭矩,但多采用低能效比的“旋转电机+减速器”方案。50kg负载机器人连续工作4小时能耗达2.3kWh(相当于微型电动车跑20公里),而电池能量密度仅250-300Wh/kg,无法突破“续航—重量—成本”三角困境。
感知精度误差:工业场景要求重复定位精度≤0.02mm,但主流RGB-D相机在动态遮挡下感知误差>5cm,六维力传感器分辨率仅0.1N(仅为工业标准的1/10),导致精密装配环节“一抓就偏、一插就歪”。
算法泛化性“数据荒”:真实场景数据采集成本约50万元/万小时,虚拟仿真数据复用率
2. 成本端:40万元BOM与2万美元目标的差距
成本现状:2025年行业平均BOM(物料清单)成本达40万元人民币,是马斯克“2-3万美元(约14-21万元人民币)”目标的2倍,其中执行系统占比55%。
核心症结:
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行星滚柱丝杠、谐波减速器、六维力传感器占关节成本70%,全球70%市场份额被日本哈默纳科、德国ATI垄断,进口单价万元级;国产替代虽便宜2/3,但寿命与精度差一半,下游厂商不敢贸然切换。
非标准化生产:关节、传感器接口无统一协议,需开定制模具(单套费用>50万元),装配时间比标准件长3倍;超精密加工依赖进口慢走丝机床,良率仅60%(比工业机器人低30个百分点),每生产100台就有40台需返工。
3. 供应链端:“倒三角”结构与产能缺口
供应链形态:尚未形成新能源汽车“Tier 1—Tier 3”金字塔结构,呈“倒三角”——顶层需求刚起量,底层百余家中小工厂分散在长三角、珠三角,缺少年产十万级的规模化工厂。
产能缺口:中国行星滚柱丝杠、谐波减速器全球产能占比仅19%(日本占60%),扩产周期24-36个月,与需求爆发期错配;以2028年全球10万台/年需求倒推,仅减速器就存在8万台缺口,需现有产能翻倍才能满足。
原材料制约:轻量化用碳纤维国内自给率30%,高端铺丝机被日、德出口管制;钛合金粉末90%依赖进口,价格随航空航天需求波动,制约机身减重降本。
三、场景端:ROI难题与“隐藏关卡”
即便突破技术与成本瓶颈,人形机器人仍需面对“用得起”与“用得值”的终极拷问,以及数据隐私、责任界定、社会接受度等隐性挑战。
1. 场景落地困境
工业场景:机械臂已覆盖90%标准化工艺,人形机器人仅在飞机检修、户外救援等狭窄空间有“多自由度+移动”优势,但全球年需求5年(工业机械臂仅1.5年)。
家庭场景:扫地机器人(5000元)、智能音箱(2000元)已锚定用户价格心智,人形机器人售价>20万元,却仅能完成擦桌子、取快递等“痒点”功能,用户付费意愿仅10%-15%(远低于智能音箱的40%)。
2. “隐藏关卡”
数据隐私风险:视觉、语音传感器24小时采集环境数据,缺乏统一脱敏标准;泄露将面临《个人信息保护法》最高5000万元罚款,且行业无成熟的本地化存储与匿名化处理方案。
责任界定空白:机器人碰撞老人、误操作损坏设备时,算法开发者、整机厂商、终端用户谁担责?法律空白导致保险公司不敢出保单,企业需自留风险,相当于每台设备增加2%-3%“保费等价成本”。
“恐怖谷效应”:60%用户对表情僵硬、动作机械的人形机器人产生心理抵触,企业需额外投入研发做“拟人化”皮肤、柔性关节,进一步推高成本。
四、人形机器人的不可替代性:为何必须“像人”?
尽管挑战重重,人形仍是机器人赛道的核心方向,本质在于其“通用接口”属性与“交互入口”价值,是其他形态机器人无法替代的。
1. 通用接口:适配人类环境的“先天优势”
人类用万年时间将环境建成“适配自身尺寸”的标准——门把手高1米、楼梯台阶15厘米、流水线高90厘米,人形机器人可直接对接这些标准;若换为四足或履带形态,需先花大钱改造环境,成本远高于“复制人形外壳”。
2. 自由度性价比:“一款机型打天下”的可能
30多个关节可覆盖人类90%动作,拿螺丝刀、按电梯、开冰箱门用同一套坐标系;机械臂需换夹具,人形仅换手部末端,10分钟内从拧螺丝切换到端咖啡,产线切换成本趋近于零,让“一款机型覆盖多场景”的商业模式首次具备可行性。
3. 交互入口:“移情峰”下的商业价值
心理学上,当机器外形“足够像人且保留机器感”时,用户会潜意识将其视为社会成员,愿意分享情绪、托付事务(如酒店前台、医院导诊);同样递送咖啡,履带底盘仅收2元服务费,人形可挂“咖啡师”牌子收5元,还能带来用户拍照传播的流量价值,显著优化ROI模型。
五、未来方向:先跑通的场景与成本拐点
人形机器人的突破,需从“高ROI场景”切入,等待成本曲线下移至“十万级”关卡,最终实现从“技术概念”到“通用劳动力”的跨越。
1. 率先跑通的场景
工业“补位场景”:新能源汽车电池车间(24小时恒温恒湿,人类夜班效率低、事故率高,机器人无需照明、不怕化学蒸汽,2年可回本)、商场擦玻璃、加油站值班、烧烤店翻台(招人难、流动大,机器人不用五险一金、不会中暑,每天16小时两班倒)。
特色场景:贵州山区背茶青(一趟40公斤,2小时走6公里,鲜叶下山时间提前,每斤多卖5元)、东北滑雪场“跟拍摄影师”(时速60公里滑下山,自动追拍剪辑,游客愿付99元/30秒短视频,节假日单台日流水3000元,3个月回本)、殡葬业(穿西装捧骨灰盒,步伐稳重、无“忌讳”招工难问题)。
共性逻辑:“人机接口无需改造”,机器人学会动作即可上岗,最大化发挥人形的适配优势。
2. 未来关键:成本拐点与社会价值
当成本曲线下移击穿“10万元”关卡,散点需求将连成一片,人形机器人将从“小众设备”变为“通用劳动力”,把人类从重复、危险、不体面的工作中解放,转向更具创造性、温暖感的领域——此时,人形不再是“科幻包袱”,而是商业世界最理所当然的形态。
来源:报告研究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