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话痨”带娃人,到底做了什么神奇的事呢? 第一,她是在为孩子的大脑“编织”神经网络。孩子从出生开始,大脑就像一片待开垦的肥沃土地。我们说的每一个词,都是在为这片土地播种。当我们描述一个苹果的颜色、形状、味道时,我们就在孩子的大脑里,把“苹果”这个空洞的概念,和“红”、“圆”、“甜”等一系列词汇和感官体验连接了起来。 第二,她是在为孩子提供解决问题的“思维模板”。“我们先穿袜子,再穿鞋,然后系鞋带。”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其实是在向孩子演示如何处理一个多步骤的任务,这就是最基础的程序逻辑。 第三,她是在为
晚饭后,小区里散步,总能听到妈妈们的“经验交流会”。
“我家那个,跟他爸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连那股子笨劲儿都像!教了多少遍的题,转头就忘。”
“谁说不是呢!我老公读书时就数学不好,现在好了,儿子完美继承,一写数学题鸡飞狗跳,这智商啊,看来真是随爹!”
听着这些话,我心里总是泛起一丝复杂的情绪。曾几何时,我也是这个“甩锅联盟”中的一员,直到我把目光从那个号称“猪队友”的孩子爸身上移开,真正看向那个日夜陪伴孩子的人——也就是我自己时,才恍然大悟:我们可能都搞错了。
孩子的聪明才智,那块叫做“智商”的天花板,或许根本不是由那个早出晚归、偶尔陪玩还能把孩子惹哭的爸爸决定的。真正握有钥匙的人,是那个日复一日、与孩子朝夕相处的主要带娃人。
而这个人身上,如果有一个特征,那么她带出来的孩子,想不聪明都难。
这个特征,不是高学历,不是家财万贯,而是——“话痨”体质。
先别急着反驳,我说的“话痨”,可不是那种令人烦躁的喋喋不休。而是一种充满爱意和耐心的、“见缝插针”式的语言环境灌溉。
记得我家小宝一岁多时,我带着他去闺蜜家玩。闺蜜也是个二胎妈妈,整个下午,我的耳朵几乎没闲着。
“宝贝,你看,妈妈在切苹果哦,苹果是红色的,圆圆的,闻起来香不香?”
“我们来给娃娃穿衣服吧,先伸左胳膊,对啦!再伸右胳膊,真棒!”
“听,窗外是什么声音?是小鸟在唱歌吗?叽叽喳喳的。”
说真的,我当时心里还暗暗嘀咕:“跟自己孩子也这么多话,不累吗?”
可当我看到她两岁半的小女儿,能清晰地表达“妈妈,我想喝温水,不要烫的”,能在我家小宝抢她玩具时,皱着眉说“弟弟,请等待,我还没有玩完”时,我彻底被震撼了。
那不是一个孩子简单的哭闹或抢夺,而是一种基于逻辑和语言的沟通能力。反观我家那个同龄的、主要由沉默寡言的奶奶带着的侄子,遇到同样的情况,只会用尖叫和打滚来解决问题。
那一刻,我像被闪电击中。原来,所谓的“聪明”,在幼年时期,最直观的体现就是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而这一切的土壤,就是带娃人那张“喋喋不休”的嘴。
这个“话痨”带娃人,到底做了什么神奇的事呢?
第一,她是在为孩子的大脑“编织”神经网络。 孩子从出生开始,大脑就像一片待开垦的肥沃土地。我们说的每一个词,都是在为这片土地播种。当我们描述一个苹果的颜色、形状、味道时,我们就在孩子的大脑里,把“苹果”这个空洞的概念,和“红”、“圆”、“甜”等一系列词汇和感官体验连接了起来。连接的线路越多,越复杂,孩子的大脑就越“聪明”,反应越快。
第二,她是在为孩子提供解决问题的“思维模板”。 “我们先穿袜子,再穿鞋,然后系鞋带。” 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其实是在向孩子演示如何处理一个多步骤的任务,这就是最基础的程序逻辑。 “因为下雨了,所以我们要打伞。” 这是在灌输因果关系的逻辑。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因为……所以……”、“首先……然后……”、“如果……可能……”,都是最高级也最免费的思维训练课。
第三,她是在为孩子构建一个安全丰富的“情绪词典”。 很多孩子发脾气、耍赖,是因为他们无法准确描述自己的内心。而一个“话痨”妈妈会帮他说出来:“哦,积木倒了,你很沮丧,对不对?”、“哥哥拿了你的车,你很生气,是吗?”。当“沮丧”、“失望”、“嫉妒”、“委屈”这些词汇被一次次地匹配到具体的情绪上时,孩子就学会了识别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一个能管住情绪的孩子,才能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思考和探索上。
看到这里,你可能要问了:我就是个内向的/上班累得要死的妈妈,实在做不到随时随地“碎碎念”,怎么办?
别急,这里的“话痨”,精髓在于质量,而非数量。它不需要你口若悬河,只需要你“有心”。
· 做孩子的“体育解说员”。在你给他换尿布、喂饭、洗澡的时候,就像解说员一样,把你正在做的事情说出来。“妈妈现在要给你解开连体衣的扣子啦,一、二、三,扣子解开咯!”
· 做孩子的“好奇同伴”。当他指着路灯“啊啊”叫的时候,不要只是“嗯”一声,接着告诉他:“那是路灯,天黑了就会亮起来,为我们照亮回家的路,你看它是黄颜色的。”
· 最重要的一点:关掉你的手机。 每天哪怕只有半小时,放下手机,全身心地陪伴他,看着他的眼睛,回应他的咿呀学语。这种高质量的互动,胜过一整天心不在焉的背景音。
所以,别再轻易地把孩子“不够聪明”的锅甩给爸爸了。爸爸的基因或许画下了一个起点,但真正决定孩子能跑多快、跑多远的,是那个每天牵着他的手,陪他看蚂蚁搬家、给他讲睡前故事、不厌其烦地回答他十万个为什么的带娃人。
如果你,正是这个带娃人,请珍惜并善用你这张“喋喋不休”的嘴。你嘴里说出的每一个字,都是浇灌孩子智慧之芽的甘泉。
从今天起,试着做一个“有心”的“话痨”吧。你会发现,你种下的,不仅仅是丰富的词汇和清晰的逻辑,更是一生的亲子沟通密码,和一个真正“聪明”且内心丰盈的孩子。
来源:育儿心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