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浓雾笼罩下的红军城(俄方对波克罗夫斯克的称呼)弥漫着一种诡异的寂静。5万俄军与2000名乌军对峙中的城市,本应是枪炮声震耳欲聋的场景,然而这里的街道却异常安静,偶尔被无人机的嗡嗡声打破。
无人机如同幽灵般在城市上空盘旋,取代了传统的枪声,成为战场的主宰。
浓雾笼罩下的红军城(俄方对波克罗夫斯克的称呼)弥漫着一种诡异的寂静。5万俄军与2000名乌军对峙中的城市,本应是枪炮声震耳欲聋的场景,然而这里的街道却异常安静,偶尔被无人机的嗡嗡声打破。
这种“静默巷战”展现了现代战争的颠覆性变化——双方士兵都不敢轻易开火,生怕暴露位置引来无人机的精准打击。
无人机彻底改变了传统作战模式,使得红军城的战斗成为战争史上少有的现象:几万大军对峙,却很少听到枪声。
01 战场奇观,死寂中的生死较量
在红军城街头,一种前所未有的战斗景象正吸引着全球军事观察家的目光。
俄军第2集团军约5万兵力包围着这座城市,而城内仅有约2000名乌克兰守军苦苦支撑,等待不知何时才会到来的增援。
与传统的城市巷战截然不同,这座城市的街道上很少出现大量枪声。
美国智库注意到,从俄罗斯电报频道传回的画面显示,红军城市区并没有被剧烈的炮火吞噬,集中燃烧的火焰也并不多见。
这种几万人对峙却少有开火的情形,在城市巷战史上极其罕见。
即便是激烈的加沙冲突,通常也是枪声四起,而在红军城,这种反常的寂静反而更令人窒息。
一位在波克罗夫斯克前线作战的乌军士兵在Telegram上记录着他的工作:“刚才城区作战中,我方有4名士兵阵亡。”
“敌方兵力已逼近城郊,部分被歼灭,另有部分已突入城区内部。”这些消息传递出红军城局势的严峻。
02 战争演变,无人机主宰的新规则
红军城的异常寂静,标志着战争形态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现代战场已经升级:卫星侦察、侦查无人机和远程精确弹药被大规模使用,营级甚至排级的集结都会被对方发现并遭到打击。
乌军如果在排、连级别集结,可能马上就招来俄罗斯的FAB滑翔制导炸弹轰炸;俄军坦克一露头,也可能被无人机发现并围攻。
双方更多只能以班、排级别的小单位行动。
俄军的空天力量和炮兵打击很猛,温压弹等武器毁伤力大,这迫使乌军在前线只能少量、分散部署兵力,利用大量无人机形成“屏障”去阻挡俄军推进。
可分散防守也带来问题:小据点之间会出现漏洞,俄军便采取步兵小组分批次渗透,骑摩托直接冲进城市内部打穿防线。
乌军靠小据点和无人机反击固然可以防守,但这也暴露出第二个弱点:俄军的苏-34战轰机携带的FAB滑翔制导炸弹、雷霆制导炸弹等,正好适合对付这些散布的小据点。
03 静默厮杀,谁开枪谁就吃亏
在红军城的战斗中,一条新的生存法则已经形成:“谁先开枪,谁就吃亏”。
一旦有人大范围开火,可能在一分钟内就会招来无人机的镇压,机枪手有很大风险被无人机发现并击杀。
狙击手同样难以施展,因为无人机从高空进行侦察,配备夜视和热成像设备,狙击手一开枪也容易被定位并遭到反击,死亡率同样很高。
乌克兰武装空降突击部队证实,俄军利用恶劣天气条件实施渗透行动,乌军空中侦察和打击能力被显著削弱。
俄军的作战目标明确,即到达红军城北部边界,进而试图对该城形成包围态势。
乌军士兵在Telegram上透露:“我方补给通道上留有牺牲将士的遗体,但目前该区域已是绝境,无法实施转运。”
这种无助感在守军中蔓延,反映出战场态势的严峻程度。
04 城市潜行,巷战反而更安全?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红军城这种现代化战争中,城市巷战反而变成了相对安全的选择。
在过去,城市巷战被认为是最残酷的战斗类型,但在俄乌战场上,利用房屋、地下室和管道穿插行动,伤亡相对更可控。
相反,在旷野阵地战里,无人机的杀伤效率更高,暴露风险也更大。
在红军城沿着街道进行战术搜索,几乎是送死的行为。
观察发现,几乎没有俄军沿着街道徒步搜索的视频流出。
俄军更倾向于从下水道、管道等地下或侧面进入城市,然后分散隐藏在各个房屋里,用无人机出去搜寻并实施打击。
不过,这种安全只是相对的,在城市巷战中仍然不能轻易暴露自己。
在红军城这个约4万人口的城市(现已大部分撤离,留守居民很少),乌军每天24小时几乎都能保持有数百架无人机在空中搜索目标。
05 俄军战术,立体作战碾压平面防御
俄乌两军在红军城的作战方式,体现出立体作战与平面防御的本质差异。
俄军在作战时是立体化的——空中、炮火、无人机、地面同时配合,而乌军在很多时候只靠陆军做平面作战。
可以说俄罗斯打仗时用的是“两只手”,乌克兰有时只用“一只手”。
俄军拥有专门的无人机部队——鲁比孔,他们直接从统一俄罗斯党青年团中招募年轻人并培训为飞手,资源由俄国防部专项支持。
鲁比孔无人机部队不仅大量出动无人机,还能在红军城里一屋一屋地搜索乌军守军。
很多室内近战都依赖无人机完成,完全不需要用到AK-12这类突击步枪。
俄军甚至把侦察无人机直接停靠在红军城主要道路附近的房屋上,一旦发现目标再重新起飞展开攻击——这就是典型的无人机伏击战。
06 战场实况,乌军陷入重重包围
红军城的真实战况对于乌军来说极为不容乐观。
乌克兰总司令瑟尔斯基首次承认,乌军在红军城面临“极其严峻”的战场态势。
俄军正在红军城筹划实施“最后攻势”。
俄罗斯国防部表示,过去24小时,俄军突击队在红军城中央区西北部、东部街区以及火车站区域持续对乌军展开攻势,控制了256栋建筑物。
俄罗斯媒体认为,红军城95%的区域处于俄军控制之下。
乌军被困于红军城东的季米特洛夫。
俄乌双方媒体都认为,乌军若想通过地面向季米特洛夫提供补给已无可能。
而乌军则从红军城北的罗金西克派出精锐部队发动反击,试图分散俄军的力量,最终打破整个包围圈。
乌克兰军事专家马绍韦茨对于乌军的反攻表示怀疑。
他指出,俄军在罗金西克方向部署了至少四个旅的部队,而乌军参与反攻的只有两个旅。
红军城的寂静战场,标志着战争形态已发生根本性变革。无人机取代了步枪,算法与远程精确打击重新定义了现代战争。
俄罗斯媒体宣称控制红军城95%的区域,而乌军士兵在Telegram上写道:“驻守米尔诺赫拉德的守军将陷入合围态势。”
这座城市的命运似乎已经注定,但它所展示的“静默战争”模式,却预示着未来冲突的形态——看得见的敌人不再是最可怕的威胁,那些无声盘旋在空中的眼睛,才是战场的新主宰。
来源:小雨短剧一点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