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盘退守4003点,均线发出变盘信号:A股反弹还是深调?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2 07:27 1

摘要:11月11日的A股盘面,注定要在2025年的市场记忆中留下一笔。上证指数在4000点关口经历了一整天的拉锯战后,最终以4002.76点报收,微跌0.39%,退守4003点附近。深成指、创业板指同步走弱,分别下跌1.03%、1.40%,前期领涨的科技板块出现明显

11月11日的A股盘面,注定要在2025年的市场记忆中留下一笔。上证指数在4000点关口经历了一整天的拉锯战后,最终以4002.76点报收,微跌0.39%,退守4003点附近。深成指、创业板指同步走弱,分别下跌1.03%、1.40%,前期领涨的科技板块出现明显回调,而低估值周期股则逆势异动,市场呈现出鲜明的“弃高就低”特征。更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均线系统呈现复杂交织态势,短期指标与中长期趋势出现背离,A股正站在方向选择的关键十字路口。在缩量震荡、资金调仓与政策利好交织的背景下,接下来是反弹突破还是深度调整,成为所有投资者聚焦的核心问题。

11月11日的盘面,生动诠释了当前市场的纠结心态。上证指数开盘即冲高至4024.94点,距离前期4025点高点仅一步之遥,却未能形成有效突破,随后快速回落,最低下探至3991.52点,尾盘在买盘支撑下小幅回升,全天振幅达0.83%。这种“冲高回落”的走势,既反映了4025点附近的抛压沉重,也显示出3990点区域的支撑力度尚可。

从技术指标来看,短期信号与中长期趋势呈现明显分化。日线级别上,MACD红柱持续缩短,KDJ指标在高位附近有形成死叉的迹象,90分钟级别出现顶背离形态,这些都预示着短期超买压力正在逐步释放。5日、10日短期均线开始走平,部分前期热门个股已出现5日均线下穿10日均线的“死叉”信号,短期趋势有所弱化。但从中长期维度看,上证指数仍稳稳运行在60日均线和120日均线之上,且60日均线上穿120日均线形成的“金叉”形态未被破坏,这一“牛熊转换”信号仍在发挥支撑作用。周线和月线图上,指数沿着5周均线震荡上行,30月均线正逐步靠近60月均线并形成向上金叉,中长期上升趋势并未改变。

成交量的变化更值得警惕。11月11日沪深京三市成交额录得1.9万多亿元,较前一交易日缩量近1800亿元,未能站上2万亿元关口。这种“涨时缩量、跌时无量”的特征,反映出市场在4000点上方分歧加大,投资者观望情绪浓厚。正如一位92岁的资深股民所言,“大盘今天缩量2万亿都不到,冲高的时候没什么量,说明资金不敢轻易进场”。历史经验表明,无量突破往往难以持续,若后续无法补量,指数可能面临进一步回调压力;但若缩量调整后出现放量企稳,则可能开启新一轮反弹。

关键点位的博弈将成为后续焦点。当前上证指数处于4000点整数关口与4025点前期高点之间的狭窄区间,下方支撑依次为3991点近期低点、3980点5日均线附近,以及3960-3975点强支撑带,若有效跌破3920点,则可能触发更深层次的调整;上方压力集中在4025点和4046点趋势线压力位,突破需成交量配合。

尽管技术面呈现变盘信号,但2025年以来持续改善的宏观经济基本面与密集发力的政策面,为市场提供了坚实的“安全垫”,成为抵御深调风险的关键因素。

宏观经济层面,复苏态势愈发清晰。2025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5.2%,较上年同期加快0.4个百分点,保持在合理区间。10月份制造业PMI回升至50.1%,重回扩张区间,结束了连续五个月的收缩态势,显示实体经济活力正在增强。尤其值得关注的是,PPI同比增速有望在未来1-2个季度进一步修复,而M1增速自2024年9月触底后持续修复,作为经济周期的有效领先指标,其改善预示实体部门预期正在好转。企业盈利方面,2025年A股企业利润增速较去年实现明显改善,转为正增长,为市场提供了内在支撑。

政策面的“组合拳”持续发力,不断释放积极信号。11月11日,央行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社会融资条件相对宽松”,强调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行。这一表态进一步巩固了市场对流动性宽松的预期。与此同时,发改委的政策支持也精准落地,第四批69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已按计划下达,近期还宣布将分批次推出应用场景项目清单,围绕重点领域组织实施若干重大项目,形成“发布—应用—反馈—优化”的良性循环。

资本市场改革的深化则为中长期发展奠定基础。在新“国九条”等政策推动下,中长期资金入市取得显著成效,中央汇金持有股票型ETF规模超1万亿元,保险资金持有股票及证券投资基金规模突破4.7万亿元,养老金、企业年金等长期资金持股市值不断增加。这些“长钱”的持续流入,不仅为市场注入了流动性,更推动投资者结构从“个人投资者主导”向“机构主导”转型,增强了市场的稳定性。东方财富证券研究所孟杰指出,当前A股中期震荡慢牛的趋势仍将持续,政策定调积极、企业盈利复苏、中长期资金入市等多重因素形成共振,支撑市场持续上行。

资金流向的变化,往往是市场趋势转换的“先行指标”。11月11日的盘面,清晰地展现了资金“弃高就低”的调仓路径,前期热炒的科技高位大票持续承压,而低估值周期股成为资金“新宠”,这种风格切换将深刻影响后续市场走势。

北向资金的持续流入成为市场稳定器。2025年三季度,北向资金持股市值连续三个季度实现增长,截至三季度末接近2.59万亿元,创下2023年第二季度以来的新高。从行业配置来看,北向资金显著加仓科技板块,电子行业持股市值环比增幅达到67.78%,超越银行成为北向资金持股市值第二大的行业,持股量环比增长23.41%。11月11日,北向资金全天净流入146.66亿元,其中沪股通净流入82.32亿元,深股通净流入64.34亿元,外资对A股核心资产的青睐依旧明显,成为支撑市场的重要力量。

机构调仓动向则揭示了短期市场的核心矛盾。三季度主动偏股型基金加仓最多的行业为电子、通信、电力设备,减仓最多的为银行、食品饮料、家用电器,电子行业持仓占比达25%,TMT板块仓位超40%,均创历史新高。进入11月,多家券商提示风格切换概率加大,东吴证券指出,重仓TMT的机构在前三季度积累了丰厚浮盈,四季度作为全年业绩定调的关键时期,机构的核心诉求会从追求超额收益转向锁定利润,可能引发阶段性调仓。华金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邓利军也表示,从历史上看,市场估值处于高位时,年底容易发生风格切换,且大多切换至金融或消费等稳定类板块。

市场情绪层面,尽管指数调整,但赚钱效应并未完全消失。11月11日上午收盘时,全市场就有3000家个股上涨,涨停个股达60多家,跌停仅2家,最终全天超2700只个股飘红,封板成功率维持在62%。这种“指数弱、个股强”的格局,既缓解了投资者的恐慌情绪,也为后续反弹积累了人气。正如那位92岁的股民所言,“盘中跌破4000点的时候,尾盘买盘很多,没大资金出货的迹象,不用过分担心”。

全球市场的波动与地缘政治变化,仍是影响A股短期走势的重要外部变量。11月5日,当AI板块估值泡沫担忧与美股“黑色星期二”形成共振,亚太金融市场遭遇集体杀跌,韩国KOSPI指数一度大跌超5%,日经225指数盘中大跌超4%。但A股却逆势上演反转,早盘大幅低开后震荡回升,最终三大股指翻红,以鲜明的独立行情展现出强劲韧性。

这种独立性并非偶然。一方面,中国经济率先呈现复苏迹象,与美欧经济衰退压力形成对比;另一方面,A股整体估值处于历史相对低位,尤其是权重板块估值优势明显,对外资吸引力持续提升。摩根大通在最新研报中表示,预计新兴市场表现会更好,尤其看好中国科技股;高盛则预测,在2027年底前,A股与H股指数有望取得约30%的潜在回报。此外,美联储降息周期启动,全球流动性环境改善,将为新兴市场带来增量资金,利好A股表现。

但风险因素仍需警惕。一是科技板块高位回调风险,当前以TMT为代表的科技资产不仅估值处于相对高位,机构筹码配置也首次突破40%,极致分化的格局为潜在调整埋下隐患,部分热门科技股已出现“业绩亮眼但股价回调”的现象。二是机构调仓引发的短期波动,若大量机构集中兑现科技股收益,可能导致相关板块大幅波动。三是经济复苏不及预期风险,若后续社融、消费数据未能验证韧性,可能削弱市场信心。四是全球市场波动风险,美股前期累积涨幅较大,高盛等机构警告其可能出现10%-20%的回调,若美股再次调整,可能通过情绪传导影响A股。

结论:震荡反弹仍是主旋律,均衡配置应对波动

综合技术面、基本面、资金面和政策面的多重分析,当前A股虽处于变盘窗口期,但大幅深调的概率较低,震荡反弹仍是大概率事件。核心逻辑在于,政策面宽松基调明确,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释放的流动性支持与发改委的项目清单、特别国债等政策形成“双保险”;基本面边际改善趋势未变,经济复苏与上市公司盈利提升为市场提供内在支撑;资金面呈现“外资流入+内资调仓”的良性格局,低估值板块承接力较强;技术面中长期多头趋势未被破坏,短期调整属于突破前的蓄势。

后续走势的关键在于成交量能否有效放大。若市场在3980-4000点区间企稳后,成交量重回2.2万亿以上,上证指数有望突破4025点前期高点,开启新一轮反弹,目标指向4050-4080点区间;若持续缩量,可能围绕3950-4050点区间震荡整理,板块轮动加快。多家券商对2026年市场也持乐观态度,国泰海通提出,2026年A股“市场高度有望超出共识,挑战十年前高”;开源证券则认为,明年资本市场将从“资产重估”进入“盈利修复”阶段,呈现“平顶慢牛”态势。

投资策略上,建议采取“均衡配置、防守反击”的思路。一方面,中长期仍可关注科技成长主线,尤其是AI产业链、半导体等具备技术突破和全球竞争力的领域,北向资金持续加仓的电子行业值得重点跟踪;另一方面,短期可布局低估值、高股息的价值板块和业绩改善明确的顺周期板块,如券商提示的煤炭、运营商、电力等红利属性资产,以及受益于“反内卷”政策的建材行业。同时需密切跟踪成交量变化与4000点支撑有效性,灵活调整仓位,规避前期涨幅过大、缺乏业绩支撑的题材股,防范结构性风险。

总体来看,4003点附近的调整,更多是A股在4000点关口的蓄力整理,是风格切换过程中的正常波动。在政策托底、经济复苏与资金支撑的多重作用下,A股中长期向上趋势未变,短期震荡反弹仍是主旋律。对于投资者而言,无需过分纠结于短期涨跌,应聚焦优质标的,把握结构性机会,在波动中布局未来。

来源:财经大会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