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发展”与“安全”,曾被视为一对结构性矛盾:前者要效率、要增长,后者要成本、要合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政府与企业,企业与员工,都在“安全”这件事上,进行着一场“监管拉锯战”。
“发展”与“安全”,曾被视为一对结构性矛盾:前者要效率、要增长,后者要成本、要合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政府与企业,企业与员工,都在“安全”这件事上,进行着一场“监管拉锯战”。
如今,山东的实践似乎提供了一个新解法。它没有停留在“罚到怕”的威慑上,而是转向了一场“奖到服”的细致计算。计算“安全账”的核心,正是激活组织中最小、但也最关键的单元——离危险最近的一线工人。
那么,一线工人为何愿意从“旁观者”变为“吹哨人”?这套“奖到服”的精明算法在实践中究竟如何运转?
记者跟随“新征程上看应急”采访考察团深入山东多地企业,探寻这套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如何在“监管拉锯战”的旧局中,催生出安全共赢的新生态。
临沂广泛推行安全生产“码上查改 动态清零”
激活“安全哨兵”
“以前你举报同事操作不规范,人家会觉得你是‘打小报告’,得罪人。”蒙阴县应急管理局局长张兆利一语道破了企业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的最初困境。
“安全管理,很多时候是‘反人性’的。”张兆利说。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群体心理下,一线员工——那些离隐患最近的“知情专家”往往选择“视而不见”。“工人不是怕丢了奖金,是怕丢了朋友和人情。”
但这几年,事情开始有了转机。
“今年6月份,我在检查设备时,发现一台机器人出现了轻微安全故障。”临沂临工重托机械有限公司F系列班组班长邵敏回忆,这是个可大可小的问题,“但按照培训,我马上用微信拍了照片上报了。”一小时内,维修人员就到了现场,当天整改完毕,当月隐患报告奖励就兑现到了工资卡里。
临工重托于2021年正式实施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邵敏说,自己近几年累计上报了8条隐患,拿到了350元奖金。他所在的班组,从2022年到2024年累计上报32条,而在2025年仅10个月就上报了28条。
为何工人愈发愿意自查自纠?临工重托“施策”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巧妙地解决了“人情”问题。
“我们逐步引导,一方面培训,让工人认识到安全是自己的事;另一方面,先引导他多报‘物的不安全状态’,少报‘人的不安全行为’,再逐步过渡。”临沂临工重托总经理潘仲兴找到了那个微妙的平衡点。“举报一根电线破损和举报张三违规操作,当事人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通过“去人情化”的操作,“举报”成了“报告”,不再是“打小报告”,而成了“技术诊断”。
这并非孤例。在300多公里外的滨化集团,“发挥员工主力军作用”早已落到实处。
该公司自2013年开始推行员工排查隐患奖励,堪称这一机制的“先行者”。一组数据尤为亮眼:仅2025年前九个月,合计向隐患发现人发放奖金30.57万元。
从全省看,截至2025年9月,山东全省企业员工已累计报告了127.6万余项隐患,为此兑现的奖励金累计超过10697万元,这笔投入激活了无数来自一线的“安全哨兵”。
临工重托的机器人正在作业
从“7万损失”到“7万奖金”
如果说员工的动力来自自身安全与获得奖金的激励,那企业的动力又来自何方?毕竟,这笔钱可是企业“真金白银”掏出来的。
“这三年,我们累计发放奖励七万多元。”潘仲兴表示。“但说实话,”他话锋一转,“这七万块钱确实不多,可能还不到发生一次轻微事故损失的二分之一。”
这笔“账单”究竟划不划算?山东的企业正在算清。
过去,安全成本是“外部成本”。要么不出事,一出事就是停产、整顿、巨额罚款。企业的心态是“被动应付”,安全部门是“成本中心”“赔偿中心”。
现在,内部报告奖励机制,目的是将这笔高昂的、不确定的“外部罚款”,变成了一笔低廉的、可控的“内部奖金”。
这些投入,“买”来了什么?
买来了“零事故”:实施制度以来,临工重托的安全事故率逐年降低,2025年1到10月最终实现了零事故;买来了“高效率”:潘仲兴透露,由于员工主动上报,隐患整改的平均时间从7天缩短到了3天;买来了“内驱力”:“每个人都变成了安全管理员”,管理层不再“提心吊胆”,得以投入到更前端的预防和管理升级上。
与其被动地等待检查、缴纳罚款,不如主动地把这笔钱作为“投资”,在隐患萌芽时就消除它。
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企业通过“算安全账”,成功激活了一线员工查找隐患的动力,不过,这并不等同于将安全监管的责任“平移”给了员工。
“人防”的激活,仍需要与“技防”的升级齐头并进。
“我们正在广泛推广应用巡检机器人与人工相结合,”滨化集团安环中心安全管理部经理韩延兵介绍,“它们携带远红外成像、可燃有毒气体检测、表计识别等技术检测设备,针对重大危险源储罐区进行智能化隐患排查。”
在韩延兵看来,员工的“我要安全”解决了责任心问题,而技术的迭代则在保障“我能安全”。他补充道:“在未来,我们的智能化应用场景还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以最全面地保障生产安全。”
这才是“内部安全”舞台的全貌:一个由“员工自驱”和“企业护航”共同构成的、可闭环的安全体系。
滨化集团的工作人员正在监控设备运行
如何精准服务
当企业和员工开始“主动”时,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又该放在哪里?
“过去企业反映最多的,就是检查频次高、检查标准不一、处罚幅度高。”临沂市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副支队长孙庆彬并不回避问题。
如果政府的“安全大棒”影响企业发展,那么“统筹”就是一句空话。
高频的、标准不一的安全检查,不仅消耗了企业的精力,也让政府陷入了一场“打地鼠”式的“猫鼠游戏”:“猫”来了,“鼠”就藏。企业开始想办法“应付检查”,而不是“解决问题”。
“强规范、优服务”的执法变革势在必行。孙庆彬介绍,他们首先对全市万余家企业进行了ABCD四级分级,并根据企业安全生产状态,动态调整分级名录。A级(自我安全监管好的)企业“无事不扰”,D级(自我安全监管差的)企业“重点执法”。
同时,检查开始“集约化”。横向,与环保、消防等部门联合检查;纵向,内部的监管、许可、执法科室协同作战。
“非现场执法”模式得到普遍推广:通过监测预警系统和无人机巡查,执法人员“不到现场就可以查出违法违规行为”。这大大减少了对A、B类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干扰。
政府的角色,也正从“单一执法”转向“执法+服务”转变。
“我们现在要求执法,不仅要‘查对病’(查准问题),更要‘开好药’(给好方案)。”孙庆彬说。
过去,不同专家的检查标准可能“打架”。企业花钱整改了,换个专家来检查,可能又不合格。针对这个痛点,临沂逐步完善制度化隐患整改方案,对普遍性问题统一标准,统一纠正。
当然,这并非临沂的“独门绝技”。
山东推进“服务型执法”和“优化营商环境”,塑强“民事无忧·企事有解·政事高效”服务品牌,连续多年深耕,数百条改革举措落地。
从“查问题”到“促提升”,从“重处罚”到“强服务”。各级应急管理部门深入企业一线,既强化执法刚性,又提升服务温度,真正让安全成为企业发展的“硬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稳底盘”,这也正是“企事有解”承诺的注脚之一。
泰森日盛集团的生产车间
来源:时刻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