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镜头里山东小伙子一个个垂着肩,观众心里本来够堵,咪咕三位解说一开口,弹幕瞬间炸锅:求静音通道。
咪咕直播辽鲁大战,万人弹幕齐刷关声音,解说把比赛直接整变味
比赛才打五分钟,辽宁已经领先十五分。
镜头里山东小伙子一个个垂着肩,观众心里本来够堵,咪咕三位解说一开口,弹幕瞬间炸锅:求静音通道。
连睿加周鹏的组合不是第一次挨批。
全运会男篮小组赛,辽宁对山东,本该是轻松收看的午休时间,结果成了球迷吐槽大会。
李根说话最少,只聊挡拆角度和换防时机,声音低,镜头扫过他时,他干脆闭嘴。
另外两个,辽宁一起势,嗓子立刻拔高八度,原帅一个普通三分,能被描述成天神下凡。
山东队叫了暂停,画面切回板凳席,解说席没停:山东是不是提前放弃了?
这句话像火星子掉进干草堆。
微博、球迷群、短视频评论区,满屏刷同一个词:偏。
不少人直接转去央视二台,宁可看慢半拍的信号,也不愿听耳边的聒噪。
咪咕的篮球解说一直不算强项。
上赛季CBA,广东打浙江,也曾因类似情况被投诉,平台给出的回应是:会持续优化。
一年时间过去,声音依旧。
对比之下,腾讯同天播的另一场热身赛,解说嘉宾是退役多年的老控卫,语速慢,信息密,该夸的夸,该损的损,两边球迷都服。
回到这场球,山东确实打不过辽宁,阵容厚度差两档,主力控卫感冒,内线轮换只有七人,输球在意料之中。
可输是一回事,被冷嘲热讽是另一回事。
弹幕有人算了一笔账:开咪咕会员一年一百多,结果看球还得被气到。
这句话被点赞三万多次。
赛后,咪咕官方账号发了条战报,评论区前排全是要求更换解说团队。
点进用户头像,辽宁和山东各占一半,罕见地统一。
解说风格问题背后,其实是选材标准。
咪咕的篮球解说大多来自综艺频道或网红转型,流量优先,专业其次。
短时间内,这种做法带来话题,却也留下坑。
国外平台早有前车之鉴。
某北美联赛早年也用过娱乐明星配场,收视一度飙升,三年后口碑跌到谷底,不得不花重金请回老牌解说救场。
国内球迷忍耐度已经在降低。
随便点开一场球,弹幕里最常见的不是战术讨论,而是要求闭麦。
平台如果继续装看不见,会员流失只是时间问题。
有人说,声音可以关,字幕可以自己看。
可对于大部分用手机看球的人来说,画面小,字幕看不清,声音是唯一获取信息的通道。
解说不中立,伤害的不止是败方球迷。
胜方也觉得尴尬,赢球的兴奋被聒噪盖过去,像是吵赢了一场架,而不是赢下一场比赛。
辽宁球迷阿卓发朋友圈:赢球本来挺开心,听了解说瞬间想静音,感觉像占了便宜还被拉仇恨。
这条朋友圈一百多条回复,全是加一。
山东球迷小林更直接:下次再听见这俩声音,直接改听广播。
广播至少还能脑补一下战术。
职业解说和职业球员一样,都有门槛。
不是嗓子大就能吃这碗饭,也不是会喊帅就能讲战术。
观众要的是信息,不是情绪按摩。
咪咕如果想继续在篮球版权上砸钱,就该先把解说班底升级。
要么请退役国手,要么请长期跟队的记者,至少在语速和情绪上,别让看球变成受罪。
一场比赛的输赢,十二个小时后就没人再聊。
可被气到的体验,能记一个赛季。
会员可以续费,也可以停,决定权在观众手里的遥控器。
下次辽鲁还会碰面,时间已经写在赛程表。
不想再一次看到弹幕集体静音,平台最好提前动手换血。
球迷花钱,是为了舒坦,不是找堵。
来源:哈珀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