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优秀班主任成长的9条建议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2 14:54 1

摘要:笔者曾经在文章中写道,学生对学校的记忆,某种意义就是班级记忆,班级人与事的记忆;学生对教师的记忆,某种意义就是对班主任的记忆,班主任的治理、教学与同学们关系的记忆。

给优秀班主任成长的9条建议

原创 方华 方话

2025年11月11日 19:00 上海

笔者曾经在文章中写道,学生对学校的记忆,某种意义就是班级记忆,班级人与事的记忆;学生对教师的记忆,某种意义就是对班主任的记忆,班主任的治理、教学与同学们关系的记忆。

学生在学习阶段,遇上一位优秀班主任,有些时候,比就读了一所好学校,还要幸运。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在学校管理中、在教育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容小觑。本文给优秀班主任,包括想成为优秀班主任,但还未成为优秀班主任与未做班主任的教育同仁们9条建议。

···

建议一

班主任的“道”要“正”

“道”是什么?“道”在中国文字中,具有神秘而深不可测,好像说不清时,可以用“道”。你为什么会这么想,你基于什么而这么做,你的价值如何形成,你的目标为什么这样确定,都是因为你的“道”。

每个人对“道”,都有自己的理解。笔者对“道”的理解有三个维度,分别指“信什么?”“想成为什么?”“选择什么?”等方面。

“信什么?”可以对应“世界观”,宏观世界的认知,基于人与世界“关系”的系统思考;“想成为什么?”可以对应“人生观”,对人与人类社会认知,中观的认知,基于人本身、社会本身和人与社会“关系”理解后的判断;“选择什么?”可以对应“价值观”,微观世界,根据世界观、人生观的思考,从价值出发,寻找目标与定位,确定标准,进行具有可行且有实际行为的选择。

“正”是什么?“正”指向“标准”和“范畴”。

没有“标准”,就没有评价,也就无所谓“对错”“是非”“优劣”。“标准”应该是具有文化性,得到公共认可,且是基础性和具有普适性。

“范畴”是指边界。无边界,则无责任,也无权力;无边界,实则也是无“自主”。“范畴”应该与法律、与公共规范、与文明相关联。

班主任的“道”,是班主任的根基,也是带班、教学、育人之基石。

建议二

班主任的“德”要“纯”

“德”是什么?“德”指符合社会基本准则与规范下的道德追求,并通过言谈举止等方式显现。每个人的“德”,基于个人的判断选择与坚持坚守。

“德”分群体和个体,俗称为“公德”与“私德”。每个民族、每个国家、每个区域、每个家庭、每个集体(或单位、或团队)以及每个人都是以“公德”为基、为隐,而以“私德”为显、为别。这就出现“德”的相同与相似性,也导致“德”的差异与区别。

“纯”是什么?“纯”指向“认同”与“稳定”。

“纯”的第一层意思,基于三个认同,即文化认同、社会现状认同或个人认同,个人认同包括他人认同、本人认同;“纯”的第二层意思,基于稳定,即时空稳定、对象稳定、事物稳定。

班主任的“德”是让学生认可与信任的前提。如同数字1000和10000中的“1”,没有这个“1”,其他再多的“0”,对于“数”来说,都是没有实际作用。

建议三

班主任的“规”要“守”

“规”是什么?“规”指向“法律”“法规”“制度”“章程”“约定”“承诺”等6个方面。“规”的6个方面,分成三类或三层。第一类(或第一层)为“法治类或法治层”,即法律与法规;第二类(或第二层)为“机制类或机制层”,即制度与章程;第三类(或第三层)为“公约类或公约层”,即约定与承诺。

“守”是什么?“守”指向“维护”与“遵守”。“维护”是前提性与观念性的认同;“遵守”是持续性与践行式的认同。

班级管理离不开“规范”,具体通过“制度”“规章”与“约定”“承诺”等方式出现,并能持续的坚守。

建议四

班主任的“真”要“坦”

“真”是什么?“真”指向“真实”“真诚”“真情”等方面。“真实”指理解现实、面对现实、迎接现实;“真诚”指态度平和、关系平等、交流平常、评价有效;“真情”指平等、关心与爱心。

“坦”是什么?“坦”指向“客观”“认真”“直面”等方面。“客观”是“真实”与“科学”;“认真”是“态度”与“追求”;“直面”是敢于说“yes”与“NO”。

班主任的“真”,体现在班主任对教育有真情怀,对学生成长真用心,对规则真遵守,对教学真专业,对生活真热爱。

建议五

班主任的“气”要“和”

“气”是什么?“气”指向“牌气”“气度”“气质”等方面。“牌气”要做到“平和而坚定”;“气度”要做到“容难容之人,化难化之事”;“气质”要有“书卷味”,要有“涵养”,要“睿智”。

“和”是什么?“和”指“平和”“平稳”“平凡”等方面。“平和”指不急不躁,不拖不沓;“平稳”指保持一定程度的稳定,不能有过急、失态、麻木的状态;“平凡”指不要对自己定位太高,对事情要求太高,对结果期待太高。

班主任的“气”,体现班主任素养的外现,也是优秀班主任必备品质。

建议六

班主任的“学”要“博”

“学”是什么?“学”指“学识”“学问”“学习”。“学识”是指对事物见解;“学问”是指专业的深度与钻研态度;“学习”是指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效果。

“博”是什么?“博”指多样性、融合性、融通性与看待与解决问题观点、思路、策略与效果。

班主任的“学”,包含学科知识的博、教育专业的博、文化素养的博,等等。

建议七

班主任的“情”要“通”

“情”是什么?“情”指“情绪”“情感”“情怀”。“情绪”是指对待工作、对待学生、对待繁琐日常、对待突发事件的状态;“情感”是指对待人与事物的感知与反应;“情怀”是指对待人与事物的持续认知,并在利益冲突面前的抉择与坚守。

“通”是什么?“通”是指“融通”“贯通”“联通”。“融通”指不同观点、不同主体、不同内容、不同方式的融合;“贯通”指不同类型、不同维度的畅通方式与渠道;“联通”指把不同空间、不同类别、不同事物通过某一形式,形成链状的联系。

班主任的“情”,一是“标准”,指需要具备哪些?二是“作用”,指如何支持教育的有效性。

建议八

班主任的“心”要“细”

“心”是什么?“心”指“心思”“心意”“心境”。“心思”指对事物的思考与理解;“心意”指对事物态度与方式;“心境”指对事物期待与体会。

“细”是什么?“细”指“聚焦”“专注”“持续”。“聚焦”指关注于某一事情、某一现象或某一群体;“专注”指有目的、有专业、有能力的关注;“持续”指自始至终的有效与有益坚持。

班主任的“心”,要有深度、有广度、有聚焦度,能够感知学生和学生感知。

建议九

班主任的“能”要“有”

“能”是什么?“能”指向“能量”“能力”“能动”。“能量”指再生能力,如:资源整合、策略寻找、环境创设、生态构建;“能力”指所具有知识、技能、方法,如:发现能力、判断能力、选择能力、解决能力;“能动”指内驱力与自主性,如:责任心、积极性。

“有”是什么?“有”指向“具有”“再创”“坚持”。“具有”指向自身的;“再创”指向学习、借鉴、借助的;“坚持”指向持续的坚守与发展。

班主任的“能”,是多方面的,可以是本文中前8条建议,还可以是本文中前8条建议之外。

条条道路通罗马,优秀班主任的成长路径也是如此。本文的9条建议,只是站在笔者有限认知的观点。

来源:职场ta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