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秦基伟儿子老山前线留影,不愧是将门之后,颇有父亲气质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3 10:30 1

摘要:从大别山走出的普通战士,到威震疆场的共和国上将,再到执掌国防的部长,秦基伟的人生轨迹里,藏着一部军人的成长史诗。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从大别山走出的普通战士,到威震疆场的共和国上将,再到执掌国防的部长,秦基伟的人生轨迹里,藏着一部军人的成长史诗。

而秦基伟成功的秘诀,是从来不怕‘掉底子’,不行就要拼命学习,拼命地干,这句朴实的口头禅,不仅成了他一生的座右铭,也化作了秦家最珍贵的家风传承。

周恩来总理曾打趣评价秦基伟:“文化人中的没文化人,没文化人中的文化人。”说他没文化,是因为他自幼家贫,没读过几天书,参军时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工整。

说他有文化,是因为他打仗肯动脑子,干啥都爱钻研,硬生生在战火里啃出了一身真本事,这种不怕掉底子的钻劲,从他参军第一天就显露无疑。

土地革命时期,秦基伟跟着队伍打游击,凭着一股子机灵劲,把敌进我退、敌驻我扰的战术玩得炉火纯青。

抗战爆发后,他在太行山与日寇周旋,学会了在崇山峻岭中穿插迂回,打得敌人晕头转向。

过黄河打国民党军队时,他又放下熟悉的游击战,潜心研究大兵团运动战,带领部队屡立战功。

到了淮海战场,面对敌人坚固的平原阵地,常规攻坚办法屡屡受挫,秦基伟又犯起了钻研病。

他带着参谋在阵地上趴了三天三夜,观察敌人火力点分布,最终发明出近迫作业战术,战士们夜间挖交通壕,一步步把工事修到敌人碉堡跟前,再发起突袭。

这个土办法一下子破解了攻坚难题,成为淮海战役中的经典战术,西南剿匪时,他又转头研究反游击战术,把那些藏在山林里的匪患连根拔起。

每打一仗,他都要找个安静地方坐下来,把战斗过程在脑子里过一遍,哪里打得好,哪里有漏洞,一条条记在随身的小本子上。

有人笑他打完仗还不歇着,他却较真打仗不是蛮干,这次掉的底子,下次就得补回来,不然牺牲的战友都不答应。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秦基伟的机会来了,也面临着新的底子考验,他所在的十五军成立时间短,资历比其他老部队浅,起初并没有进入首批参战序列。

秦基伟急得睡不着觉,跑到志愿军总部主动请缨,他声称十五军虽然年轻,但不怕苦、不怕死,给我们一个机会,我们肯定能打出样子来。

这份铁一般的担当打动了上级,十五军最终获准入朝,上甘岭战役打响后,秦基伟再次面临战术转型。

美军的炮火密度创下了战争纪录,表面阵地反复易手,硬拼显然不现实,他又开始钻牛角尖,带领部队调整战术,采取积极防御方针,依托坑道工事与敌人周旋。

那些被战士们称为地下长城的坑道,成了坚守的关键,白天美军占领表面阵地,晚上志愿军就从坑道里摸出来反击。

43个昼夜里,阵地在双方手中反复争夺59次,美军倾泻了190多万发炮弹,把山头削低了两米,却始终没能彻底拿下上甘岭。

当战役结束时,十五军打出了国威军威,秦基伟也成了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总指挥。

多年后回忆起那段岁月,他说上甘岭的胜利,就是‘不怕掉底子’拼出来的。

秦基伟把这份精神不仅用在自己身上,更刻进了子女的成长里,他和妻子唐贤美育有两子一女,长子秦卫江、次子秦天,还有一个女儿。

首先,唐贤美同样是个十分出色的女同志,还在学生时代,她就积极去接触进步书籍,结识进步人士。

看到侵华日军的残暴、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她满心愤慨,写下“一滴汽油一滴血”这类文章,深刻批判时弊,抒发爱国之情。

1949年底成都解放,她带着满腔热忱投身学校的各项政治活动,没多久就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

抗美援朝那会儿,她多次主动申请去朝鲜前线,还积极参加各种声援朝鲜、支援志愿军的活动。

在云南团省委工作时,她对分管的工作特别上心,经常跑到学校等基层单位调研,提出不少好建议,对改进学校部工作很有帮助。

唐贤美从小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又接受了现代教育,爱好广泛,喜欢中国诗词、阅读,各类音乐也都有涉猎,她工作坚持原则,又讲究方法;生活简朴自律,公私分明。

在新华社工作期间,她始终秉持实事求是原则,尊重记者劳动,处处替记者考虑。

对于不能采用的稿件,她不厌其烦地耐心解释,做到篇篇有回应,还专门写信给分社分析原因,助力分社改进工作。

她跟同事关系特别好,作为老同志,严格要求自己,勤俭节约,把社里当家,低调谦虚又与人为善。

工作生活中,她以身作则,从打水扫地这些小事做起,从不搞特殊、摆架子,树立了共产党人保持政治本色的好榜样,有这样的父母,秦基伟的孩子们都树立了正确的三观。

在秦家,没有将军子女的特殊待遇,只有军人后代的严格要求,秦基伟常对孩子们说做人要正,当兵要硬,自己的底子自己补,别想着靠父母。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越边境冲突爆发,老山前线战事吃紧,此时的秦天刚中学毕业不久,深受父亲影响的他,毅然选择参军入伍。

秦基伟得知后,没有找关系给儿子安排轻松岗位,反而交代儿子到了部队,就把‘秦基伟儿子’这个身份忘了。

从新兵蛋子做起,站岗、训练、搞伙食,一样都不能少,想当干部?那就自己去战场上挣军功。

秦天听话地去了基层连队,从叠被子、练队列这些基础科目开始,一步步成长,凭借一股不服输的劲,他从普通士兵一步步晋升为235团团长。

1986年,各大军区抽调精锐部队开赴西南前线,秦天终于等到了上战场的机会,出发前,他特意回了趟家,想跟父亲告别。

看着眼前英气勃勃却略带紧张的儿子,秦天憋了半天说出心里话:“上了前线,我绝不给您和妈妈丢脸,要是真遇到意外,就没法给你们尽孝了。”

他以为父亲会说些安慰的话,没想到秦基伟一拍桌子:“作为军人,上了战场首先要想的是胜利,不是牺牲!我打了几十年仗,长征、抗日、抗美援朝,哪次不是恶仗?你们这点仗算什么!”

秦天当时心里还有点委屈,觉得父亲太不近人情,可到了前线,他才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战场上容不得半点怯懦,父亲的狠话,是帮他卸下心理包袱,一门心思求胜利。

1987年4月,235团正式接防前线阵地,秦天把从父亲那里学来的战术灵活运用,稳扎稳打。

他带着参谋勘察地形,在复杂的山地里构建防御工事;针对越军的偷袭战术,他制定了明暗结合的警戒方案,多次挫败敌人的进攻。

短短几个月,235团歼灭多名敌人,夺取多个据点,战绩赫赫,战后评功,秦天和团里的骨干一起荣立二等功。

那时他才30出头,而立之年在战场上崭露头角,颇有当年秦基伟在太行山的风范。

在老山前线,秦天还和两位女兵留下了一张合影,画面中的秦天站的规规矩矩,脸上没什么表情,不过五官很俊朗,看起来很有年轻时候秦基伟的风范。

从老山前线平安归来后,秦天没有停下脚步,他深知现代战争和过去不同,光有勇气不够,还得有知识。

于是他一头扎进军事理论研究,后来进入国防科技大学任职,把实战经验与理论研究结合起来,2016年,秦天被授予中将军衔,和父亲当年一样,站在了军队的重要岗位上。

秦天的长兄秦卫江,同样在军旅生涯中践行着父亲的教诲,秦卫江比弟弟更早参军,从基层一步步做起,历任参谋、团长、师长等职。

他注重军事理论学习,还考取了国防大学的硕士学位,是我军少有的高学历将领。

2012年,秦卫江晋升中将军衔,曾任原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如今担任东部战区陆军司令员。

兄弟俩一个深耕军事教育,一个执掌战区陆军,虽然岗位不同,却都传承着父亲不怕掉底子的精神。

秦卫江在任时,牵头研究信息化战争战术,弥补传统作战理念的底子;秦天则专注于军队精神建设,思考新时代的军魂传承。

在秦天心里,父亲秦基伟是个感情极为丰富、人格魅力十足的将领,秦基伟八十大寿那天,秦天专门给父亲写了生日贺词。

里面有这么两句话:铮铮铁骨、寸寸柔肠,秦天解释说,父亲面对敌人、恶势力时,从来都是硬邦邦的,毫不屈服;可对待亲人、战友、朋友还有子女,却满是温柔与关怀。

从父亲身上,秦天不仅看到了老一辈革命者对中国共产党无比忠诚的精神,更明白了真正的共产党人该是啥样,得是个方方面面都优秀的大写“人”。

毕竟,要是组成政党的人都做不到优秀,这个政党也不可能夺得天下、成就大业。

紫荆网——秦天中将讲述父亲秦基伟的长征故事2016-11-23

巾帼红安——【红色家风】第九期·大别山红色家风故事展播之 秦基伟2019-08-06

来源:平观千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