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12日下午,2025中国新媒体大会内容创新论坛在长沙举行。在“破圈之声”创作者说环节,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客户端编辑朱笑熺、人民日报社海外版文旅部主任张意轩先后登台,讲述七七事变纪录片《一夜之间》的创作心得和故事。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李毅
11月12日下午,2025中国新媒体大会内容创新论坛在长沙举行。在“破圈之声”创作者说环节,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客户端编辑朱笑熺、人民日报社海外版文旅部主任张意轩先后登台,讲述七七事变纪录片《一夜之间》的创作心得和故事。
【作品简介】
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人民日报新媒体推出七七事变纪录片《一夜之间》,从17个“小人物”的第一视角,带观众亲历重大历史时刻,诠释共同民族记忆。7月6日发出后在微博平台2小时破百万转发,人民日报自有平台目前已累计阅读播放量超11亿。
【创作者说】
最大的流量密码,是聚焦于“人”
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客户端编辑 朱笑熺
作为新媒体平台,跨过舒适区,创作一部时长19分钟的历史题材短片,对我们而言是一次新颖的探索。
历史题材与重大主题报道常常遇到的问题是:内容过于久远或宏大,很难找到与用户的共情点。我们的做法是,聚焦于“人”,更通过聚焦“人”来重新理解历史。
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以1937年7月7日为关键历史节点,进行深入的调研和采访。历时4个月的制作周期,有四分之三是在不断地寻找线索、挖掘线索、总结线索中的度过。最终,我们整理出数十万字的文字资料。
比如,我们把一场与战争不期而遇的婚礼作为了切入点。
“任之恭假扮成菜农,终于挤进了城。赶到的宾客也只有寥寥几十人。匆匆完成仪式后,街道早已空无一人。这对新婚夫妇无法返回新房,只好躲进最近的旅馆。”
这是根据回忆录描写的清华大学教授任之恭从清华园赶往婚礼现场的情形。通过这样一段细腻的描述,让观众更深刻地读懂和平的珍贵,原来安稳的日常,从来都不是理所当然。
17岁的战士李鸿斌,在生日当天第一次踏入战场;北大教授郑天挺,为守护文化火种,在战火中坚守到最后一刻;中共地下党员沈忠明,为守住卢沟桥阵地,以生命为盾与敌人相拼……
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抽象文字,而是有血有肉的人物故事,是真实可感的场景,是有温度的情感共鸣。让观众在历史细节中触摸到先辈们的家国情怀,于无声处感受到“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精神力量,让那段峥嵘岁月的精神内核,跨越88年时光直抵人心,成为当代人铭记历史、砥砺前行的精神养分。
【媒体大咖说】
让“我说”让位于“他说”“细节说”
人民日报社海外版文旅部主任 张意轩
从事新媒体的编辑记者都有个感受:现在做策划,令人叫好的创意越来越难了。难在创意要避开同质化,难在创意要有思想穿透力。我们也有这样的困惑:很多创意都做过了,怎么办?
《一夜之间》的探索是:横向有重复,就往纵向深挖。
我们深度钻研1937年7月7日这一天,挖掘出当时人们亲历的形势、面临的抉择、个体的考量及背后的历史成因。
只有挖出历史深度,立起思想高度,才能深刻诠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才能讲清楚澎湃的民族力量源自何处,才能诠释这一天的影响何以直至今天,直到未来。
我们尝试以第一人称视角的主观描述和大量的历史细节结构全篇,将个体命运的轨迹与时代洪流相关联,让“我说”让位于“他说”“他们说”和“细节说”。
当大量的历史细节呈现在用户面前,当用户沉浸在个体悲欢中,触摸着历史深处的精神脉搏,自然而然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而这也正形成价值共识的基础。
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新媒体产品往往要么是单飞,要么是作为版面文章的二创,倒灌版面还不太多,这与策划之初缺少考虑不无关系。
《一夜之间》在创意产生之初,就被社领导相中,一体推进版面策划,实现了由新媒体端向版面的融合。我们感受,这不仅是介质的融合,更是思维模式的融合,文字逻辑理性的特质与视频场景化、故事化的叙事特色相结合,既让视频增加了思想深度,也让近四千字的版面长文兼具历史厚重与轻盈可感,产生了1+1大于2的效果。
本文来自【华声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