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医院院长、白内障屈光中心主任董永孝被中共咸阳市委、咸阳市人民政府授予“咸阳市先进工作者”称号,这份荣誉,是对他二十二载从医生涯的见证。
近日,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医院院长、白内障屈光中心主任董永孝被中共咸阳市委、咸阳市人民政府授予“咸阳市先进工作者”称号,这份荣誉,是对他二十二载从医生涯的见证。
从医22年来,董永孝专注白内障、晶状体疾病及超高度近视治疗,完成眼科各类手术3万余例。一把手术刀,承载着无数患者的希望,也摘得了“了不起的医生”白内障手术设计比赛全国十强,多次受邀省内外手术直播获“最美刀尖上的舞者”称号。
2003年大学毕业后,他加入到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这个大家庭当中,“当时由于科室人员充足,我还被分到其他科室,但是几个月后眼科缺人,就来到眼科工作。”董永孝说,自己是年轻人,所以就多看、多学、多练。在前辈的带领下,自己的严格要求下,他迅速进入角色短时间内便上了手术,也有了一段“一个礼拜就值五六天班,一天多台手术”的经历,正是这样的锤炼,让他在后来更大平台上才得以发挥自己的才能。
2009年,董永孝进修学习回院后,率先开展“表麻下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将白内障手术时间缩短至十分钟左右。2013年率先在咸阳市开展屈光性白内障手术,2014年和2016年,他分别独立完成西北五省首例“白内障超声乳化Tecnis Toric散光人工晶体植入术”和“白内障超声乳化连续视程人工晶体植入术”,使咸阳市白内障手术跨上新台阶。
“一个人行不算行,大家都行才算行。”这是董永孝常对团队说的一句话。如今,他带领团队开展的“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1.8mm微切口屈光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复杂疑难白内障及晶状体病手术”等技术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从医以来,董永孝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SCI4篇),参编2部眼科学专著,主持省市级课题2项,获得“咸阳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咸阳市三五人才”等荣誉。
作为眼科党支部书记,董永孝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致力于提供优质医疗服务。2022年,他牵头成立咸阳眼科集团,对口帮扶13个县区27家医院;参与国家级“光明中心”项目,助力3331名眼底病患者享受规范诊疗。
眼科医院开展的“白内障复明工程”,免费为2000余名贫困患者实施手术,助其重见光明。去年9月,来自武功的老杨在几乎双目失明十年后,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来到医院。董永孝检查后发现,老杨双眼白内障严重,但部分视网膜还残存功能。
“先试着做一只眼看看效果。凭我个人的经验,视力应该有希望,你有信心,我就敢下刀。”董永孝的鼓励让老杨放下了思想包袱。手术成功后,老杨不仅能看见东西,还能下地干活,甚至外出打工,重新成为了家庭的顶梁柱。
在董永孝看来,医者不仅要解除患者病痛,还要带给患者生死之间的希望与期待。
曾有一位肝癌晚期患者,双眼白内障近乎失明,迫切要求手术。医院会诊后认为风险太大,劝说家属放弃。但老人哭诉,儿子远在新加坡,有生之年渴望再见儿子一面。
理解老人心愿后,董永孝毅然为全身插满管子的老人实施手术。手术成功后,老人终于清晰地看到了儿子的模样。一个多月后,老人不留遗憾地离开了人世。“睁着眼活一天也值了!”老人的话至今让董永孝动容。
为了让群众不出咸阳就能治好各种疑难眼病,董永孝推进资源重组,整合成立“眼科十大中心”,成立眼科科研小组。他全力建设区域眼科医疗中心,将“双培养”和“导师制”有机结合,先后培养学科带头人11人,业务骨干15人。
在他带领下,医院眼科发展成为陕西省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荣获全国公立医院党建示范医院临床标杆党支部、陕西省院士工作站、陕西省青年文明号、工人先锋号等荣誉。同时,他每年承担多所医学院校的教学任务,2022年担任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教研室主任。
眼绎精彩,科求光明。从西北首例到国内先进技术,从贫困患者复明到区域眼科中心建设,他将"让眼病患者不出咸阳看好病"的承诺,建设国家级重点专科的目标,化作了每一天的门诊、每一台手术、每一次帮扶。在患者重见光明的泪光里,在团队日益精进的成长中,这位光明的守护者依然步履坚定,以仁心仁术继续书写着守护光明的时代篇章。
来源:城经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