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算法加持下,“傻瓜的共振”有多可怕?

B站影视 2024-12-11 11:53 2

摘要:原创 有思想的一刻君 一刻talks作者 | Talk君美国社会学家保罗·拉波特在一次演讲中,提出了“认知封闭”(cognitive closure)概念。即:“人们往往只相信他们看到的、他们想到的、他们已经得到认可的和与他们自己的世界观相符的事物。其他东西他

原创 有思想的一刻君 一刻talks作者 | Talk君美国社会学家保罗·拉波特在一次演讲中,提出了“认知封闭”(cognitive closure)概念。即:“人们往往只相信他们看到的、他们想到的、他们已经得到认可的和与他们自己的世界观相符的事物。其他东西他们视而不见。”后来罗翔老师将这句话简化了一下:“人们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而不在乎真相……”的确,在当下互联网信息流推送算法加持下,生产了太多所谓的“意见领袖”,他们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可以聚集一批认知差不多的人,引发共振现象。01而今社会最可怕的共振现象之一,就是“傻子共振(Fool's resonance)”。注意:本文章中的“傻子”并不是骂人或脏话,只是代表此种理论的名称“傻子共振”一词出自社会学家戈夫曼(Goffman)1959年出版的著作《傻瓜的共振:组织内愚弄的行为》。他认为:“人们在实际社会互动中,往往不是理性的、清醒的,而是“愚弄与被愚弄”的,当人们感觉自己被排除在某个社会圈子之外时,为了获得圈内人的认同,他们会采取相同的行动。这些行动可能是荒谬的、没有意义的,但却是人们为了获得认同而产生的行为。”只不过戈夫曼提出这个理论的时候,互联网还没有诞生,他也万万想不到60多年后,“傻子共振”现象会在互联网算法的加持下愈演愈烈。在这里就必须得提到“信息茧房”和“回音室效应”。什么叫信息茧房?相信大家都遇到过,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最近看了几次“宠物狗”的视频,然后算法就开始一直给我推荐狗,使我不得不被迫点击一些其它动物的视频,才能把慢慢把这个算法机制刷回来,但可悲的是,太多人不会刻意去对抗这种机制。所以适当的进行多巴胺戒断,或者准确地说,进行数字熔断(引起多巴胺快乐激素增加的因素有很多,如果单从本文的角度来说更倾向于“数字熔断”),或许是能够预防“变傻”的一个方法。可以以周为单位,逐步缩短使用社交产品的时长,没事的时候可以读读书,读的书越多,对事物的鉴别力就越高,至少会变得不那么盲从。注意,一定是循序渐进的进行,如果一刀切很容易引发戒断反应,比如莫名焦躁、注意力涣散等情况。03卡尔.纽波特曾在《数字极简主义》一书中这样感慨:“我们注册了这些服务,购买了这些设备,都是出于一些微不足道的原因。但多年之后,我们却发现自己越来越被这些设备的影响力所支配,让其越来越多地控制我们的时间、感受和行为。”数字时代的进程只会加速不会停止,平台的算法推荐应该得到管控,还是要强调扰动性和随机性,可能从平台的角度来说,算法推荐是利益最大化的一种表现,但它的“局部”最优,却造成了“全局”最差。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在鱼目混杂的网络之中保持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建立良好的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这样或许我们才能成为那20%的“大聪明”。对此,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END -原标题:《愚蠢也能“人传人”?当下社会最可怕的现象:“傻子共振”》

来源:晓月科技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