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晓华教授:从诊断标准迭代到多维度管理,破局IBS诊疗困境|CGC 2025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2 19:03 1

摘要:2025年10月23-25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办,湖南省医学会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五次消化系病学术会议(CGC 2025)在长沙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会议吸引国内外著名学者汇聚一堂,共话消化道肿瘤、肠道微生态、肝病精准治疗等数十个领域的临床

2025年10月23-25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办,湖南省医学会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五次消化系病学术会议(CGC 2025)在长沙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会议吸引国内外著名学者汇聚一堂,共话消化道肿瘤、肠道微生态、肝病精准治疗等数十个领域的临床经验与前沿进展。会议期间,医脉通特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侯晓华教授进行专访,围绕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典型表现、诊疗困境及多维度管理方案等相关话题分享真知灼见

医脉通

请您分享一下,IBS的典型表现有哪些?目前我国IBS的流行病学现状如何?

侯晓华教授:

IBS以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与排便相关或伴随排便习惯如频率和(或)粪便性状改变,通过临床常规检查,尚无法发现能解释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以往腹痛和腹部不适是IBS诊断标准中的主要症状,但不同文化或相同文化背景下的患者对腹部不适的理解和体验均存在较大差异,某些语言甚至没有"不适"一词,故罗马IV标准中的IBS症状仅包括腹痛症状。然而,中国IBS患者腹胀、腹部不适的发生率较高,在征求中国专家意见后,即将发布的罗马Ⅴ标准将重新纳入"腹部不适",这一调整更贴合我国IBS患者的实际临床情况。

我国IBS的患病率约为5%-8%,线上调查可能更高;在门诊就诊患者中,IBS患者占比约10%,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类疾病。从IBS的分型来看,主要包括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和混合型肠易激综合征(IBS-M),中国以IBS-D为主,西方IBS-C更常见。

医脉通

在临床实践中,您认为准确诊断IBS仍面临哪些主要挑战?

侯晓华教授:

当前准确诊断IBS主要面临三大挑战:

1缺乏特异性病理生理改变与生物学标志:IBS存在病理生理改变,但这种改变与诊断并非一一对应关系,且目前尚未发现明确的生物学标志用于诊断IBS。尽管肠道菌群紊乱在IBS患者中较为普遍,具体表现为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加,但尚未找到特定的、可作为诊断依据的肠道菌群种类,不同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存在个体差异,这给诊断带来了困难。

2)肠-脑互动机制复杂:IBS属于肠脑互动疾病,肠道功能改变可能引发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及精神心理问题,同时精神心理问题(包括应激)也会影响肠道功能,二者互为因果、相互作用。因此,在诊断IBS时,除了关注肠道相关症状,还需评估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

3)临床实践中易漏诊:在临床实践中,由于患者数量多、医生诊疗时间有限,容易出现漏诊情况。部分IBS患者会表现为上腹不适,若医生未进一步询问患者是否存在下腹症状及排便习惯改变,可能会将其误诊为胃部疾病或肝胆疾病等。研究数据显示,约20%的腹胀患者、40%的上腹痛患者存在排便习惯改变。

医脉通

请您结合最新的循证证据和临床经验,谈谈目前常见的IBS管理策略有哪些?近年来取得了哪些重要研究进展?

侯晓华教授:

目前IBS的治疗以对症治疗为基础,同时结合多种策略综合管理:

1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如针对腹痛进行止痛治疗,针对腹泻进行止泻治疗,针对便秘进行通便治疗,以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

2)精神心理治疗

认知疗法:帮助患者正确认识IBS(属良性过程),消除患者对疾病的过度担忧和恐惧,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行为治疗:通过引导患者调整思考方式、进行体育锻炼等方式,帮助患者放松情绪,缓解应激状态,从而改善肠道功能。

3)饮食调整:明确并避免诱发IBS症状的食物。在我国,油腻、辛辣、生冷食物是常见的诱发因素;而在西方,FODMAP饮食诱发IBS的情况较为多见,临床中需根据不同地区人群的饮食特点指导患者进行饮食调整。

4)药物治疗

神经调节剂:对于难治性IBS患者,可使用神经调节剂,如三环类抗抑郁药物、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药物,通过调节神经情绪,改善肠道功能紊乱。

利福昔明:作为一种肠道不吸收的抗生素,对IBS-D和IBS-M的治疗效果明确。

5)中医药治疗:作为功能性疾病,IBS具有多靶点、多维度、多因素的特点,而中药具有多成分的优势,可通过多个机制、多个靶点发挥治疗作用。我们团队开展的双盲随机研究显示,由谷氨酰胺加四君子汤制成的中成药,与安慰剂相比,在IBS治疗中效果良好。因此,建议中医专家积极参与IBS的治疗,充分发挥中医药在IBS治疗中的作用,无论是IBS-D还是IBS-C。

医脉通

未来,您认为该如何为患者制定优化的综合管理方案,以改变患者长期预后?

侯晓华教授:

制定优化的IBS综合管理方案,需从疾病诱因、体育锻炼和医患协作等多方面入手:

消除疾病诱因:IBS的发生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饮食不当、应激等均可能诱发疾病。因此,在综合管理中,首先要帮助患者识别并消除诱发因素。例如,指导患者规避诱发症状的食物,调整生活节奏,避免过度应激。

加强体育锻炼:我们团队在DDW上公布的一项研究显示,体育锻炼可降低IBS发病率,对于预防疾病发生发展至关重要。

•强调医患共同参与:IBS的管理并非仅依靠医生的治疗,更需要患者的积极配合。部分患者治疗效果不佳,往往是因为未能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如存在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因此,医生需与患者充分沟通,让患者认识到自身生活习惯对疾病的影响,引导患者积极调整生活方式,与医生共同努力,才能实现IBS的长期有效管理。

专家简介

侯晓华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消化内科 主任医师 二级教授 博士生导师

亚洲神经胃肠病学和动力学协会主席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食管疾病协作组组长

罗马V功能性肠病标准起草专家

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副会长

中国生理学会消化与营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消化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