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次儿童安全事件发生,类似的指责总会先于安慰充斥评论区。家长群里的集体慰问转眼变成隐晦指责,退群自保的母亲被贴上“逃避责任”的标签,而那组“62%监控存在盲区”的数据,却很少有人提及。
“就扫个码的功夫,孩子怎么就丢了?”“当妈的怎么能这么粗心?”
每次儿童安全事件发生,类似的指责总会先于安慰充斥评论区。家长群里的集体慰问转眼变成隐晦指责,退群自保的母亲被贴上“逃避责任”的标签,而那组“62%监控存在盲区”的数据,却很少有人提及。
我们总在要求父母做“永不失误的守护神”,却忘了他们只是普通人;总热衷于用道德标尺审判他人,却忽视了儿童安全从来不是一个家庭的“独角戏”。
一、把公共责任压给父母,是最隐蔽的不公
东阿县某走失事件调查显示,事发区域因设备老化、资金不足,近三分之二的监控无法正常工作。这不是个例——在农村地区、城乡结合部的背街小巷,“看得见的监控,看不见的盲区”是普遍现状。
社会安全体系的漏洞,本应是公共部门亟待补齐的短板,舆论却将责任完全转嫁到家长身上。“为什么不寸步不离?”“怎么不多看一眼?”这种要求本质上是用“神”的标准苛责凡人,就像让一个手无寸铁的人去抵御洪水,却在洪水漫堤后骂他“不够用力”。
更令人窒息的是熟人社会的道德压力。广西一位家长因孩子走失后情绪崩溃退群,被其他家长私下议论“没责任心”;上海女童海滩失联后,孩子父亲的每一个动作都被放大解读。家长群本应是互助的港湾,却成了道德审判的法庭,集体安慰的背后,是对“不合格成员”的隐性排斥,让创伤家庭在失子之痛外,又添一层孤立之伤。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的老话,此刻更像一副沉重的枷锁。当母亲在创伤应激下选择退群自保,没人关心她是否彻夜未眠、精神崩溃,只盯着“母亲”这个身份要求她“坚强”“负责”。我们习惯了歌颂父母的伟大,却拒绝承认他们也会脆弱、会失误,这种文化惯性,本身就是对人性的背离。
二、舆论的刀,比意外更伤人
“要是当时不扫码,孩子就不会丢”“多看一秒都能避免悲剧”,网友的这些“事后诸葛亮”式指责,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后见之明偏差”——当结果已经发生,人们总会下意识忽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把意外归咎于“人为失误”。
上海女童海滩失联事件中,父亲只是转身处理了片刻事务,就被网暴“不配当爹”;杭州淳安女童失踪案里,家属在寻找孩子的同时,还要应对“是不是家长故意遗弃”的恶意揣测。这些指责者忘了,没有哪个家长愿意用孩子的安全赌“侥幸”,意外之所以是意外,就在于它的不可控性。
更危险的是,舆论场正陷入“情绪化压倒专业性”的怪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确规定,监护责任的边界是“合理预防”,而非“绝对杜绝”,法律界人士也多次强调“不能用结果倒推责任”。但这些专业观点往往被淹没在“必须严惩”“太失职了”的声浪里,社会对情绪化表达的依赖,正在消解理性讨论的空间。
为什么有人执着于指责受害者家属?深层原因是一种扭曲的“心理代偿”——通过指责他人的“失误”,来获得“我比他做得好,悲剧不会发生在我身上”的虚假安全感。这种将自己的安心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的行为,本质上是共情能力的彻底缺失,让失踪儿童家庭承受着比意外本身更痛的“二次伤害”。
三、儿童安全,从来不是一个家庭的战役
当我们盯着家长的“五分钟疏忽”时,更该追问:社会能为孩子的安全做些什么?
东京迪士尼的防走失系统或许能给我们答案。这里没有频繁的寻子广播,因为每个孩子入园时都会拿到“迷子”身份标识,一旦走失,工作人员能在3分钟内启动联动机制,封闭就近出口、调取精准监控,通过走失中心快速匹配信息。对比之下,我国很多商超、景区连基本的“儿童走失应急流程”都没有,遇到情况全靠家长慌乱求助。
公共空间的“儿童友好改造”也刻不容缓。英国超市普遍设有“安全等待点”,家长若临时需要离开,可将孩子托付给工作人员暂时看护;而在我国,商场、车站等流动场景的儿童看护设施几乎是空白,《儿童发展纲要》中提到的“儿童之家”多集中在社区,难以覆盖突发场景。这需要政策明确引导,让商家、社区、学校各自承担起应尽的责任。
法律层面的细化同样重要。“合理预防”不能只是模糊的概念,而应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指南——比如3岁以下儿童需全程看护,5-6岁儿童可在视线范围内短暂脱离,10岁以上可在熟悉环境中独立活动。明确的标准既能让家长有章可循,也能避免责任认定的情绪化,让儿童保护有法可依、有规可守。
针对不同主体,更具体的行动建议其实就在身边:对家长而言,与其陷入“寸步不离”的焦虑,不如提前和孩子约定“走失后原地等待”“找穿制服的人求助”等安全规则,同时利用防走失手环、亲子定位APP等工具辅助防护,这些比单纯的“盯紧点”更具实效;对商场、景区等经营方,应强制建立“儿童走失5分钟应急机制”——第一时间封锁出入口、启动广播寻人、联动安保调取监控,同时在服务台设置“儿童安全岗”,配备临时看护人员和应急物资;对监管部门来说,需将“监控覆盖率”“应急流程完备度”纳入商超、学校等场所的验收标准,定期开展安全演练抽查,开通24小时儿童安全设施举报渠道,让公共防护网真正织密。
结语:少点指责,多点行动
每个孩子的安全,都是家庭、社会、国家共同织就的防护网。当监控盲区被填补,当应急机制被完善,当公共空间变得更友好,家长们“寸步不离”的压力自然会减轻。
下次再遇到儿童安全事件,不妨先收起指责的键盘。给创伤家庭多一份安慰,给公共部门多一份监督,给身边的孩子多一份关注——这比站在道德高地上的批判,更能守护每一个小生命的平安。
毕竟,我们要对抗的是意外与风险,而不是同为父母的普通人。
互动话题:你认为儿童安全保护中,社会最该补齐哪块短板?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来源:小晓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