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军自开国时期起就大量装备了火器,早期的火器使用很有心得。到了中后期明军大规模野战能力下降,但是依旧保留了大量火器单位。
明军自开国时期起就大量装备了火器,早期的火器使用很有心得。到了中后期明军大规模野战能力下降,但是依旧保留了大量火器单位。
明初,拥有大规模野战能力和神机营的明军
戚继光在北疆,援朝明军在朝鲜都有过使用火器御敌的战力。我们在流传下来的很多画作中也看到了,明军有分工明确使用三眼铳、鸟铳、佛朗机铳的火器部队。
明军对日军在朝鲜半岛作战,和长期在北疆对付蒙古人的作战条例,火器部队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后来把这套用在辽东边境战争后就出了大问题。
在同后金作战时,明军的火器与万历年间大致相同,仍旧是三眼铳、鸟铳、灭虏炮+、百子炮+、虎蹲炮、大将军炮+、佛朗机铳+等。
在决定命运的萨尔浒+之前,万历四十六年,广宁镇总兵张承胤所率一万部队在赴援抚顺的途中遭遇努尔哈赤四万部队。
这一万人明军训练有素,人均有马,而且着甲率极高。携带的火器不少,他们遇到袭击后立即布置了阵地,史载“据山险掘壕,列火器安营”。
佛朗机铳
但就是这样,后金硬顶着明军的火力,强力打碎了明军组织。虽然明军这边“连放火炮”,但最终明军被后金“杀入其营”全军覆灭,被掳去“马九千匹,甲七千副、器械无数”,张总兵阵亡。
这一仗已经是辽东明军当时能给出来的最高答卷了,接敌、布置阵型,开始的火力还击没有任何问题,一万人也就够努尔哈赤打一天。后面从全国各地调过来的各路明军在萨尔浒惨败遭遇就能理解了。
这次遭遇战明军并没有犯什么错误,却在硬碰硬的战斗中败得极惨。即使是火器输出也被后金碾压了。
萨尔浒
萨尔浒大战中,凶悍的后金骑兵先是和杜松部交战时,在火器部队和杜松主力隔开后硬打火器部队,吃掉后转头包围杜松,老将杜松被一箭击杀。
接下来马不停蹄向西硬吃马林部,马林知晓杜松遇险后也是马上就地转入防御,架起火器,以两侧高山为犄角。但是后金顶着明军火器部队直接撕开所有阻击,杀到了明军炮兵阵地,此时的明军炮兵几乎没办法进行近距离格斗。
当时明军三段击+戚家军式战术适合在山地和狭窄地带作战,适合对阵轻甲目标,而此时后金军披甲率比明军还高,除非是拉出家丁队,否则普通明军没有赢的可能。
三眼铳这种武器有效射程50米顶天,而且精确度也不行,打中完全靠天意,即使打中了面对披甲的士兵伤害也不致命。
绵甲
面对全员披甲的八旗重步兵和高速冲击的骑兵完全没啥作用。只要后金部队把明军阵型冲出口子,后面的白刃战明军的火器部队只能用佩戴的腰刀接战。面对后金的重型兵刃几乎没有胜算,马上陷入被屠杀的地步。接下来就是附近的明军士气崩盘,开始逃跑。战斗进入收割阶段。
八旗抵近冲锋,火器已经很难造成杀伤
明朝大量装备火器打打治安战对付农民和穷的连铁都没有的蒙古牧民也够用了。在后膛枪这些近代武器发明出来前,大明军队对集中使用火器,优化武器射程,精度、火力没啥动力。明末其实和明初相比技术上几乎没有进步。
三眼铳这种货大规模装配也是图个制造简单,在边疆能吓唬一下小队的蒙古人。但是真的碰到不管不顾能顶着射击冲锋的女真人就抓瞎了。打完一轮后的装填别说骑兵了,步兵都能直接冲到面前,而且女真弓箭射速更快。就这开枪速度还真的不如后面欧洲排队枪毙的威力。
在经历了萨尔浒,开铁、沈阳、辽阳、广宁等数次惨败后,朝廷各部再也不敢小瞧努尔哈赤。但是辽东毕竟太靠近首都,这个地方不论再怎么困难都要去防守。
这个时候在辽东考察了一圈的袁崇焕大方承认了,野战列阵、冲锋都打不赢,那就不要野战了。靠着城墙和后金打消耗战。
袁崇焕
之前后金用突击部队不顾伤亡强行突进明军军阵,突击部队用盾车顶住明军火力,接近后近身肉搏用砍刀杀伤明军,用蛮力将明军组织打的稀碎。等明军阵型混乱后,其他部队再上去收割。
但如今因为背靠城墙,明军有一个支撑点,后金冲击又会被城墙的火炮攻击,之前屡屡奏效的用蛮力打乱明军阵型的战术失效了。明军也学乖了,就是打接触战,不进行大规模野战,活活把努尔哈赤几次进攻憋回去了。
宁远之战(油画)
起初,这招是有效的。脑子清醒的官员们以这种战略为指导,开始了明军的武器装备革新大力引进西式火炮。
西方的火炮技术于大航海时代开始突飞猛进,于十七世纪开始传入明帝国的东南沿海。其主要传播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由信仰天主教比如徐光启等精通西方技术的明朝官员推广,大量购买和仿制的火炮被送到辽东。
来自澳门的葡萄牙部队作为特聘专家,也为大明培训大量陆上炮兵。
澳门现存的棱堡
同时工部也组织工匠进行逆向工程,仿制了不少威力不错的火炮。经历了广宁惨败后,袁崇焕在辽东训练以辽人为班底的新军,并按照固守坚城的方针,天启中期开始明军难得地在场面上不那么难看。
几次让努尔哈赤无功而返后,加上蒙古和朝鲜此时和后金也不对付,努尔哈赤进入了起兵反叛以来最艰难的时期,内部不少逃往建州混口饭的汉人也因为压迫加深开始反叛。
传说努尔哈赤在宁远城下让大炮轰死。
后金被火力反制,也在思考怎么破局,除了崇祯二年跳过关宁锦防线直接杀到北京这个大杀招之外。对红衣大炮的逆向科研后金也是使足了力气。在三顺王投降以前,后金已经自己铸造了数十门红衣大炮。
乌真超哈,满清也组建了自己的重火力部队
终于这个坚持让大明吃到了苦果。
因为从努尔哈赤后期,明军开始搞堡垒防御后。后金很难再现当初拿下辽阳、沈阳那样的战绩了。经常打了几十天没有办法无奈后撤,然后攻击其他防御薄弱的地区捞点东西。旧的战术失效,所以要换新的思路。
攻其所必救,成了皇太极这一步要实行的,我不打你,但是包围你一部,来搞围点打援。大凌河城就完美符合这个战术,这是一个明军不得不救的要塞。
明军出兵救了几次祖大寿都失败了
1631年祖大寿在大凌河被围不久,倒霉的第一波明军援军来了。增援的明军还不知道自己才是后金要吃掉的肥肉。8月16最近的松山守军就前来增援了,由于人数不多,又没有提防,被后金没费吹灰之力就打败了。
大凌河的位置(历史总探长)
10天后8月26日,总兵吴襄、宋伟率锦州兵六千前来救,依旧被后金击败。
前几次波救援部队如此不给力,让守城明军备受煎熬。
城中祖大寿部已经粮尽,城中明军开始吃马肉,马肉吃完吃病死袍泽和民工的尸体的消息。再不发大军,祖大寿是肯定撑不下去了。
大明帝师孙承宗
终于在孙承宗的协调下规模庞大的援军出动了,在各方协调下4万明军在9月底集结完毕前来救援。还有孙承宗训练多时的王牌——车营。孙还调派了一名老将张春(时年67岁)负责明军的火器部队。
明军车营满编6000人,可能是世界上第一支兼具攻坚、骑兵、步兵、火炮的多兵种协同部队。满编骑兵2400人、火枪2000支、步兵3200人、弗朗机火炮250门、战车128辆。孙承宗为了保险3支满编的车营全过来了。从这一点看不单单是救祖大寿了。孙承宗也是想能带走多少八旗兵就带走多少。
明军一个车营小队的编制
这次的明军学乖了很多,走的十分小心。
1.战车部队在大军中间形成一个圆圈,缓缓向大凌河移动。
2.战车上方能放置大量火枪手、弓弩手,甚至佛郎机炮这样的轻火炮。能够让第一线的部队直接向敌方倾泻火力。明军中军火力惊人,大口径的红衣大炮10门,战车600辆,各式火炮1000有余,还有大量火枪弓箭手。
3.左右两翼是吴襄、宋伟的部队,他们受到攻击能马上得到中间明军火力支援。
增援的的明军,阵容密集,还在左右两翼布置了火器部队随时支援。进攻方向还学习八旗军攻城的方式用坚固的盾车开路。面对后金冲击后躲在预制屏障后射击,这说明明军也不傻他们也会在战争中学习。
9月27日和皇太极主力碰上了。
一开始皇太极占不到便宜
后金硬冲了几轮没有打破明军的铁桶阵。马上换战术拉出了仿制的红衣火炮对阵明军正前方屏障进行射击。
结果令人大跌眼镜,后金这批刚仿制好的的火炮经过校准居然轰开了明军中军的屏障。明军中军大乱。稍微稳固了局势负责左翼的吴襄居然跑了。(曹雪芹的祖先就因为这次火炮较量中给后金立下大功被抬旗了)
保护中军的左右明军都跑了
左边吴襄就跑了,中军的张春组织火器部队还击,刚稳定局面,右翼的宋伟也脚底抹油跑了。把移动不方便且需要两翼掩护的火器部队留在战场。
但最后火器营被后金突入,近战接敌火器优势也发挥不出来。打了一天明军全军覆没,老将张春被俘。大凌河城中听着救援明军火炮声渐渐熄灭,祖大寿部一片死寂。
车营被近身,完全发挥不了火力优势
祖大寿投降又跑回来,10年后又是他被包围,引发了明清之间最后的大决战。
这次战役的不仅吃掉了明军准备多年的火器主力,还有一个后果,明朝后方的火器部队也投敌了
1631年8月,祖大寿受困大凌河城。孔有德被命从山东渡海赶赴前线增援。
最让人无语的兵变——吴桥兵变
赶着去前线的部队,因为饥饿杀了当地一家员外的一只鸡。其实部队当时已经按军法处置犯事的士兵,士兵被贯耳游街,但当地士绅依然羞辱这群士兵。最后军队哗变在山东四处劫掠。到了第二年朝廷调了很多部队来才平息。
1632年走投无路的哗变部队,心一横投后金去了。还带来了皇太极最需要的成建制火器部队。
此时野战无敌,火力也加强的清军甚至在后面入塞劫掠时,干脆连火炮都带上了,嚣张程度可见一斑。
明清最后的决战——松锦之战后明军在战术水平、骑兵、步兵、火力上都落后于清军。完全丧失了对战能力。
大明军队自建制以来就使用的火器终究没有保卫住大明的江山。
来源:宇俊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