亩播40斤?晚播小麦“以密补晚”,专家:超了必倒伏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2 19:13 1

摘要:2025年秋末的华北黄淮,田里的水还没退,霜降已过,种粮大户朱占献蹲在地头,看着1100亩“泥潭”攥紧了拳头——往年这时候小麦早出苗了,今年拖拉机陷在泥里出不来,播种进度才刚到三成。中央气象台数据砸得人心里发沉:陕西、河南、山东的连阴雨强度比2021年、202

2025年秋末的华北黄淮,田里的水还没退,霜降已过,种粮大户朱占献蹲在地头,看着1100亩“泥潭”攥紧了拳头——往年这时候小麦早出苗了,今年拖拉机陷在泥里出不来,播种进度才刚到三成。中央气象台数据砸得人心里发沉:陕西、河南、山东的连阴雨强度比2021年、2023年还猛,河南74.1%、山东55.7%的麦田土壤过湿,成了“天然蓄水池”。晚播15天,小麦冬前积温不够,苗弱、分蘖少,难道今年收成真要“打水漂”?别急,农业农村部甩出的“四补一促”逆袭术,不是被动等天晴,是教农民给土地“做手术”,晚播也能抢回丰收。

“寒露种麦正当时”的老话,在2025年被连绵秋雨撕得粉碎。黄淮海北部麦区本应10月5日到15日播种,南部10月15日到25日收尾,可今年安徽北部播期偏晚7到15天,河南、山东不少地块霜降过了还没腾茬。濮阳市农户说得实在:“往年这时候苗都扎稳根了,今年地湿得能攥出水,播下去怕烂种,不播又怕误了农时。”

晚播的麻烦不止“耽误时间”。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算了笔账:小麦冬前需要0℃以上积温500℃到600℃才能长壮苗,晚播10天就少150℃到200℃积温,直接导致“苗小、苗弱、分蘖少”——就像孩子没吃饱长不高,后期抗冻、抗病能力跟着下降。更揪心的是,有些农民看天放晴就急着抢播,结果土壤湿度过大,拖拉机一压形成“泥条”,晾干后变成硬坷垃,种子要么闷在土里出不来,要么出来也是“弱苗病苗”。

面对晚播,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没给“死命令”,反倒递了本“活兵法”——“四补一促”抗湿晚播技术。这可不是拍脑袋想的招,是几十年应对晚播经验的浓缩:“播期服从墒情、播量服从播期、进度服从质量”,18个字的原则,道破了“晚播逆袭”的核心:不跟天硬刚,要跟地“巧周旋”。

“晚播小麦就像赶火车晚点,得换辆‘跑得快’的车。”濮阳市农技站副站长马俊革一句话点透“以种补晚”的关键。正常播期种半冬性品种,晚播就得换成“发育快的急先锋”:黄淮海大部分地区选半冬性偏春性品种,腾茬特别晚的地块果断用弱春性品种——这类品种“懂事”,从播种到成熟比普通品种短5到7天,能有效抢回积温。

安徽颍上县种粮大户朱占献就踩过品种的坑:“前年晚播还种老品种,结果成熟时赶上雨季,麦粒发芽了。今年听专家的,选了弱春性品种‘皖麦533’,生育期短,后期抗倒伏,心里踏实多了。”

“宁可晚播三天,不抢湿播一天。”这是农技人员在田间喊得最多的话。土壤墒情到底啥时候算“正好”?马俊革副站长教了个土办法:“抓把土攥成团,离地1米高掉下来能散开,这时候土壤相对含水量70%到80%,最适合整地播种。”

散墒整地有讲究:黏土地先旋耕散墒,沙土地趁墒抢种;播种深度严格卡3厘米——太深了种子“费劲出土”苗弱,太浅了冬天冻根。河南濮阳县农户王建军试过:“一开始心急,土壤还湿就播了,结果10亩地出苗率不到60%。后来等了3天,按专家说的‘手握成团、落地即散’再播,出苗率一下到了95%,苗还齐整。”

晚播小麦分蘖少,就得靠“主茎成穗”——这就像家里劳动力少,得多请几个“主力”。农业农村部建议:正常播期每亩播25斤到30斤,晚播的每晚播2到3天,每亩加0.5斤种子。但有个“红线”:黄淮海北片(山东、河北)最多播40斤,南片(河南南部、安徽)最多35斤。

为啥不能多播?马俊革副站长解释:“苗太多了挤在一起,后期通风差、易倒伏,还会争肥争水,看似‘苗多’,实则‘穗小粒少’。去年有农户晚播20天,一亩播了50斤,结果后期倒伏,亩产比播35斤的还少200斤。”

“晚播小麦像‘早产儿’,得给足‘营养包’。”马俊革副站长强调,底肥要氮磷钾平衡,尤其要多施磷肥——磷肥是“根系发动机”,能让小麦早扎根、多分蘖。河南农业大学试验数据显示:晚播小麦增施20%磷肥,冬前分蘖数能增加15%到20%,次生根增加2到3条。

要是底肥没施够,冬前发现麦苗发黄、长势弱,就得赶紧追肥。“别等开春,冬天只要地没冻,趁墒撒点尿素,每亩10斤到15斤,能帮麦苗‘过冬’。”山东菏泽农户李桂兰今年就这么干:“晚播10天,底肥加了磷肥,前几天发现有块地苗黄,追了10斤尿素,现在苗色绿油油的,比邻居没追肥的壮实多了。”

“四补”是基础,“一促”是关键——促生长、促分蘖、促灌浆,贯穿小麦整个生长期。冬前促壮苗:小麦三叶期喷一遍芸苔素内酯,提高抗冻性;春季促分蘖:起身期追施氮肥,促弱苗转壮;后期促灌浆:扬花期喷磷酸二氢钾,增加千粒重。

“晚播小麦就像‘慢热型选手’,前期看着弱,管理跟上了,后期爆发力强。”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郭文善说,2023年黄淮海部分地区晚播10天,用“四补一促”技术,亩产照样达1100斤,比常规管理的晚播麦增产30%。

2025年的这场晚播,与其说是“天灾考验”,不如说是“技术练兵”。过去农民“看天脸色”,现在有专家指导组“量身定制方案”;过去凭经验“估摸着种”,现在有土壤墒情仪、品种数据库“精准施策”。朱占献的1100亩地,今年用“四补一促”技术,虽然播期晚了12天,但出苗率达92%,苗情比去年同期还好:“以前晚播就愁得睡不着,现在跟着专家干,心里有谱了——地湿怕啥?技术到位,晚播也能丰收!”

农业从来不是“赌运气”,是“知天、知地、知作物”的智慧。这场晚播逆袭战证明:面对气候变化,中国农民手里有技术、心里有底气,就算土地暂时“沉默”,只要方法对路,丰收的希望就永远不会“晚播”。

来源:杨勇说农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