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抗战历史的影像资料日渐稀缺,当同质化叙事让受众渐生疲惫,主流媒体如何打破创作惯性,让80年前的精神力量穿越时空,直击人心?11月12日下午,在2025中国新媒体大会内容创新论坛上,新华社新媒体中心编辑冯子雄与总编辑石锋先后登场,分享了他们如何以“守正创新”为
湖南日报全媒体见习记者张爔文 摄像 辜鹏博 郭立亮 后期 宋太桓
当抗战历史的影像资料日渐稀缺,当同质化叙事让受众渐生疲惫,主流媒体如何打破创作惯性,让80年前的精神力量穿越时空,直击人心?11月12日下午,在2025中国新媒体大会内容创新论坛上,新华社新媒体中心编辑冯子雄与总编辑石锋先后登场,分享了他们如何以“守正创新”为舵,以文字为舟,让宏大历史在方寸屏幕间澎湃出时代强音。
【作品简介】《中华薪火》系列融合报道以抗战时期的报刊、书籍文字为核心元素,通过尖端影视化拍摄与复原技术,让历史文本“活”了起来。
【创作者说】让80年前的文字开口说话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全媒采编室编辑 冯子雄
我们经过前期调研发现,抗战报道面临两大困境:一是叙事同质化,多围绕经典战役与著名烈士,受众易产生审美疲劳;二是历史影像资料匮乏,难以支撑视频叙事。因此,我们决定跳出传统范式,寻找新的角度。
在查阅抗战时期报刊、书籍、传单时,那些记载着前方战报、战略思想,还有承载抗争意志的文字,让我们想到“文字代影像”的解决方案。
第一步,我们从国家图书馆、中国历史文献总库等权威资料库中整理海量抗战时期报刊、书籍的影印件,筛选催人泪下或提振人心的语句,进行整理排序,便于受众快速接收高密度信息。
第二步,我们将历史文献等比复刻还原,做旧处理后,采用MOCO系统和微距、探针摄影技术,捕捉真实印刷字体,让文字“活”起来。我们还翻新了当年的打印机道具,并改良了点火和激光扫描的支架,当这个重达3吨的大家伙运转起来的时候,当3D立体雕刻的字样呈现在面前的时候,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了文字本身的力量。
第三步,对应不同文本,配制诸如百姓奔逃时的呼号、侵华日军在城中的枪击炮轰、屠杀掳掠时的火烧刀刺等声音效果,让观众不仅被报纸中的真实历史文本感染,更借助音效实现临场沉浸。全片以朱亚文旁白,并募集专业配音演员献声,传递抗战时期不同身份的中国人心怀的决绝和勇敢。
传播上,我们以“那些年最有力的文字”为核心,采用“主题海报+创意视频+时政MV”三部曲策略,系列报道在新华社各平台发布,微博主话题阅读量突破2.6亿。此外,我们联合140余家单位开展海报共创,包括17家中央部委、30家央企、31所重点高校,以及中国驻30余国大使馆与多位大使个人海媒,并在五座红色城市户外大屏及北上深1500余处电梯屏投放,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力。
【媒体大咖说】“网民有所呼,我们有所应”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总编辑 石锋
我们深知,在推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新征程上,要持续产出高质量的内容,就必须用高强度的创新去激发、去催化、去开掘。
一是把握“高度”与“温度”的辩证关系,推动理论宣传话语日新。在移动互联网上做好党的创新理论宣传,既要确保政治性、权威性的“高度”,也要实现贴近受众、共情共鸣的“温度”。从去年开始,我们推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阐释的新媒体栏目——“学习新语”,以系列海报、长图、视频等灵活方式创新表达,在两微一端、抖快视等视频平台都受到了网友的欢迎。目前,学习新语系列产品全网传播量已突破50亿。
二是把握“技术”与“艺术”的辩证关系,推动视听表达固本开新。除了我的同事刚才为大家介绍的《中华薪火》之外,我们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报道中创新打造《山河永志》等视觉产品,将AI技术与传统革命版画艺术相结合,让静态版画“活”起来,赋予了历史叙事极强的视觉张力和艺术感染力,推动了主流叙事的高质量表达,让正能量澎湃出大流量。
三是把握“谋划”与“变化”的辩证关系,推动议题设置互动出新。今年九三阅兵报道中,“新华社出图”火爆出圈,微博单个话题阅读量超过11亿,占据热搜榜第一超过10小时,持续在榜30小时以上。现象级传播背后,既有新华社国家摄影队的强大实力,也是“谋划+变化”互动出新的结果。“新华社出图”的产品设计深刻融入了“网民有所呼,我们有所应”的用户意识。
来源:新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