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 “蹭饭书记” 爆火看新媒体的真实回归丨“破圈之声”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晗 摄影 郭立亮 辜鹏博 后期 周林熙
11月12日下午,2025中国新媒体大会内容创新论坛在长沙举行。在“破圈之声”创作者说环节,大象新闻视听中心评论部主管赵冰、大象新闻副总编辑梁德宝先后登台,讲述大象新闻推出视频报道《“蹭饭”驻村书记董桂林:“蹭”面条子瞒不住了!》全平台阅读量1.25亿背后的故事,并介绍大象新闻从“拆墙”到“破圈”的历程。
【作品简介】
大象新闻用镜头捕捉情感细节,记录驻村书记“蹭饭走访”拉进干群关系,推出的视频报道《“蹭饭”驻村书记董桂林:“蹭”面条子瞒不住了!》全平台阅读量1.25亿。
【创作者说】
一碗面条的创作启示:从 “蹭饭书记” 爆火看新媒体的真实回归
大象新闻视听中心评论部主管 赵冰
我们刻意弱化了镜头的“精致感”。董书记说话带着浓重的乡音、村民递面条时因手滑导致的镜头晃动、不那么整洁的乡村小路、董书记吸着灰尘的裤子……这些细节在专业拍摄中或许是 “瑕疵”,却是真实性的最佳注脚。
拍摄101岁的老人时,老人因视力模糊错把董书记认成亲人,伸手就要拉他的手。董书记没有立刻解释,而是顺势递过手里的物品,轻声安抚。画面里老人的神态、董书记的反应,这段真实拍摄没有任何台词,但只画面就能击穿人心。我们也拒绝了网络热词的堆砌。董书记面对镜头直言“拿的产品没有低于7块的,其实是变相慰问,怕他们不肯收”。这些不加修饰的话,成了观众转发时引用最多的内容。
“蹭饭书记”的拍摄经历,让我们对新媒体创作有了更深刻的认知:真实从不等于粗制滥造,“反精致” 反的是虚假包装、刻意摆拍,而非专业细腻的创作态度。新媒体最初的吸引力,就是那些素人用朴素的镜头记录的真实人生、传递的真挚情感。现在只是在技术的加持下,多了很多新的表达形式——但有些传统媒体转型做新媒体时,反而只学了“形式”。但事实证明,人们最爱的永远是能照见生活、触动内心的“真东西”。就像那碗视频里的面条,没有精致的摆盘,却因为承载着干群之间的真挚情感,成了最动人的“道具”。
未来的创作中,我们仍会带着这份“真诚”出发,扎根生活,去记录那些带着烟火气的真实瞬间。我们始终相信,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剧本。真情实感,永远是创作最核心的竞争力,也是新媒体穿越喧嚣、回归初心的根本。
大象新闻副总编辑 梁德宝
大象新闻是由近十个新闻单位融合而成的。原来有搞广播的、做电视的、印报纸的、办网站的……大象新闻的融合,就是从拆除一个个“小院高墙”开始的。
大象新闻从成立第一天起,就把“移动优先、互联互通”作为最高行动准则,植入互联网基因。我们告诉大家,未来的主战场在移动端,评价工作的第一指标,不再是哪条新闻上了《河南新闻联播》,而是移动端的传播力。我们把“移动优先”作为铁律,全面转向互联网主战场。这个过程,就像“转基因”,很痛苦,也很坚决。
我们打破“媒介边界”,比如时政报道,除了《河南新闻联播》,我们还打造了《聊会儿》《豫观察》等新媒体栏目,把“大时政”翻译成“家常话”,让年轻人也爱看。这些探索先在小屏传播,再以“小屏”探索,引领大屏改变节目形态。
我们的“大象新闻”抖音号,粉丝近4000万,靠的就是拆掉电视语态的墙,用网感“破圈”。最典型的例子是我们的《主播说》,让原先的电视主播,到新媒体上去“说新闻”,让电视主播实现了“再就业”,在抖音等平台上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和点赞量,成为大象新闻“破圈”的又一利器。
更“破圈”的是,我们不仅做新闻也拍短剧。成立了“大象剧场”,近50部精品短剧,短剧垂类账号总粉丝超百万。我们还将短剧与新闻报道相结合,推出了一系列新闻短剧,用轻喜剧方式解读政策,让严肃内容也能“刷屏”。
回顾大象走过的路,我最深切的体会就是:“破圈”不是技巧,而是勇气。 要有勇气拆掉那些我们曾经赖以生存的墙,才能看见墙外更开阔的天地。
来源:新湖南